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数说沈阳75年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时间:2024年09月22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4年09月22日

  沈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沈阳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谱写了跨越75年的辉煌篇章。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沈阳地区生产总值1949年不足3亿元,经过不懈奋斗,1978年达到43.6亿元,并在1985年超百亿、2000年超千亿、2014年跃上5千亿台阶。2023年为8122.1亿元,是1978年的186.3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0余倍。

  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49年仅百元,1978年提升到819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实现连续跨越,1996年突破万元,2012年突破5万元,2023年达到8.9万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财政收入较少,1955年财政总收入0.8亿元,1978年增至16.8亿元。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努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04年突破百亿元,2023年达到800.9亿元,是1978年的47.7倍。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之一,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长期居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194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4%、50.6%和31.0%,196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峰值76.9%。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重大转变,经济发展由以工业为主导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并驾齐驱,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1%、36.4%、59.5%。

  沈阳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方面,2023年沈阳粮食总产量419.6万吨,实现“二十连丰”,是1978年的3.2倍、1949年的9.3倍。工业生产方面,沈阳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曾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出两百多个“第一”,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经历了漫长的体制改革与转型发展阵痛期,沈阳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2000-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比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方面,沈阳持续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开放“先行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4834.5亿元,是1978年的443倍、1949年的6000余倍。

  社会有效需求持续释放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沈阳依托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抢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机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949年沈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200万元,1978年达到3.3亿元,1982年突破十亿元,1993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约为1978年的700倍。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近5年步伐明显加快,2023年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热气水行业)分别占21.3%、26.3%,比2019年分别提高8.6个、14.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12.5%,比2019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和消费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沈阳消费市场规模接连迈上新台阶。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2亿元,1978年达到16.4亿元,1989年突破百亿元,2007年突破千亿元,2023年实现4210.4亿元,是1978年的256.7倍、1949年的3509倍。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网上零售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23年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达到514.3亿元,是2014年的7.4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引擎更加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2023年沈阳“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加快构建,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园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投入运行,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正式挂牌,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开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落地项目51个。

  2023年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1911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04家,高新技术企业5052家,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2055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6个,其中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1652个。2023年新增两院院士5名,现有两院院士29名。全市登记技术合同超过1.2万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0.3%。全年获得专利授权2643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946件。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50元,是1978年的157.3倍、1949年的331.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7元,是1978年的175.3倍、1949年的396.7倍。人均住户存款由1978年的59元提高到2023年的15.2万元。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1平方米,是1979年的4.6倍。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7.8辆、移动电话207.8部,分别比2000年增加46.8辆、189部。

  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5583个,是1949年的8.1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人,是1949年的8.9倍;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8.6张,是1949年的15.9倍。随着医疗条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23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27岁,比1978年提高近10岁。

  沈阳统筹实施教育、就业、养老等惠民工程。2023年,幸福教育进社区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车费。全面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实施舒心就业“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14.4万人。在全国率先推出多元化多层次品质养老社区培育制度,健康沈阳进社区经验全国推广,“医养康孝”老年友善服务模式入选国家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75年来,沈阳城市基础设施从薄弱走向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全面升级,城市空间清朗有序。2023年,全市道路长度达到5827公里,桥梁542座,排水管道7546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5.7倍、6.4倍和6.3倍。地铁运营线路5条,线网运营里程达到159.6公里。

  2023年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334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2.6%,比1978年提高33个百分点。沈北新区获生态环境部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沈阳成为东北副省级城市中首批实现示范区成功创建的城市。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