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年06月22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6月21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数据局相关负责同志作了新闻发布。

  市委金融办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质效

  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战云鹏围绕金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情况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他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企业大会精神,全市金融系统聚焦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通过强化政策供给、资金支持、精准对接和服务保障,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沈阳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总量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截至5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20544亿元,比年初增加210亿元,贷款余额规模继续保持东北领先地位。全市企(事)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053亿元,比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量是去年同期近3倍。

  年初以来,市委金融办会同省委金融办在沈阳中关村召开“进园区”融资对接活动,设立了13支融资服务团队,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活动164场,实地走访企业182户,为295户企业成功撮合融资28亿元。

  在结构上资金配置效率更高

  信贷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同比增长6.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5%,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7.1%,涉农贷款同比增长3.4%,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实现10%以上。

  年初以来,市委金融办成立金融保障专班,累计向银行推送10批次、143个企业、972个项目等融资需求清单,目前已直接推动贷款投放32亿元。

  在价格上融资成本有效降低

  今年2月,人民银行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低25个基点。3月,沈阳辖内银行机构新发放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59个、47个和74个基点,辖内银行机构实际贷款利率降幅远超同期LPR降幅。

  年初以来,市委金融办深入实施“首贷户”培植行动,累计增加首贷户719户,拉动首贷群体信贷投放10.33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节约融资成本722万元。

  在服务上强化产品与机制创新

  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市委金融办印发实施了《沈阳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制定了《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沈阳市“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专项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市委金融办将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保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市科技局

  精准发力 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

  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勃介绍了沈阳市坚持把企业作为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力量,系统推进、精准发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完善培育体系 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

  沈阳市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八大领域分类制定导则,从政策保障、资源共享、人才支撑、创新服务等方面量身定制支持方案。制定《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年)》《沈阳市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组建沈阳市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加大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2110家,总数达到24021家,科技型企业新增数量及总量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加快平台建设 强化支撑服务效能

  围绕全市20个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沈阳科技条件平台服务效能,对106家企业在条件平台上购买的192项科技服务项目予以补贴。目前,全市依托企业建设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5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9个。

  强化技术攻关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立足“国家所需、沈阳所能”,深入实施关键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凝练技术需求,形成技术攻关清单。围绕工业机器人、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方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1项。今年第一批市科技计划支持企业项目126项,占比为87.5%;支持企业资金总额为7268.53万元,占比为53.7%。

  推进资源共享 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实施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政策,对公共技术服务绩效显著的中试基地,给予股权支持,以国资入股形式支持4家中试基地。全市共备案大学科技园29家,新备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0家。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主体登记技术合同2748项,同比增长27.81%;技术合同成交额189.95亿元,同比增长15.26%。

  优化金融服务 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依托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期)建设,完善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管理办法,遴选15个项目进入后备项目库。通过提供“积分贷”“人才贷”“拨投贷担”等科技金融产品和“盛科贷”线上科技金融产品,满足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强化人才支撑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分类实施中青年科技人才专项,重点培育支持100名40岁以下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实施“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专班工作体系,推动高端人才资源助力产业发展。获批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城市,全市4个工程师和团队获得“国家工程师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市数据局

  打造保障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生态环境

  市数据局副局长马骏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数据局聚焦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应用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个人有益”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数据产业发展,大力引培数商,积极打造服务企业、保障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成效。

  完善数据要素运行机制

  加强统筹规划。市数据局紧紧围绕国家“数据二十条”和《辽宁省关于完善机制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出台《沈阳市完善数据要素机制 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行动计划(2024-2025)》,聚焦数据要素基础支撑、高效供给、合规流通、创新应用、安全监管的“五位一体”体系,明确了15项重点任务。

  出台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对标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面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城市治理等12个领域,细分出124个创新应用场景。

  制定数据基础制度。以《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为法律依据,构建覆盖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交易等重点方面的“1+N”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先后出台《沈阳市数据交易工作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提升数据资源管理水平

  强化数据资源归集。通过我市政务网资源连接全市97个部门,13个区、县(市)政府,健全人口、法人等5大基础库,对接市级350个业务系统,归集数据资源目录10698条,数据项131070条,累计汇聚数据资源约96亿条。

  推进数据资源共享。贯彻落实《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促进数据资源共享交互规范化、法治化发展,持续提升我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功能,不断扩大共享领域和应用范围,发布共享库表4527个,共享文件9607个,开发接口1713个,累计为公安、民政、医保、房产等60余个部门开通3600余项共享交换服务。

  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市财政、教育、司法、医保等46个部门注册登录开放平台,开放目录2069个,开放资源3441个,数据量234万条。平台累计访问量853899次,数据下载量15641次,用户注册量2075人/企业。

  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

  组建沈阳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沈阳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目前,公司围绕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已成功研发了牵星征信、灯塔获客、冰山风控、远航方案、盛京商保通等5个系列37款产品,其中,36款产品已逐步投入市场化试运营。

  启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服务。在市政府同意授权市数据局负责开展全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工作的基础上,5月21日,市数据局与沈阳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公共数据授权协议,将依托数产公司在全市统一开展公共数据运营工作。

  促进数据资产流通交易。5月21日,沈阳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果发布会举行,浦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辽宁分公司等多家金融保险机构参与我市数据要素对接合作,总交易额560万元,沈阳市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正式揭牌。实现了全省首例数据资产融资授信签约、首笔数据产品交易协议签署、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成立,为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主体参与我市数据产业市场合作,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