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12+1’赛道一季度工作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兼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张文晋介绍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方面的相关情况。张文晋说,年初以来,市委改革办会同市发改委、市营商局、市国资委、市金融局等部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和配套的任务清单,明确了4方面19项79条改革攻坚任务,同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聚焦打通制约振兴发展的难点、堵点、卡点,精心制定月度、季度改革突破目标和举措,开展实时调度、平台考核,一季度各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亮点成效。
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
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建立沈阳数智营商综合服务平台,制定《沈阳市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并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印发。放大“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效应,围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逐月推出百姓贴心事、要紧事等专属服务场景,一季度新增“水电气联合报装”等6项跨部门一件事和“项目备案变更”等15项“零材料”申报服务场景。加快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已推出养老、停车等80个应用场景,“一网统管”升级云底座优化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确定将科技城项目作为BIM(智能审图应用)审批试点,“拿地即开工”审批压缩至7个工作日,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实行承诺制并联审批,1个工作日内完成报装受理。近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发布会上,我市成功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2023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上,我市“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作了经验交流和推广。
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上下功夫
深化央地合作,成功在京举办深化合作对接会,签约项目33个,总签约额2633亿元。其中,东贸库历史文化街区及配套能源设施搬迁改造提升等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驻沈央企党建职能划转,以党建为“纽带”的服务驻沈央企组织体系正在形成。优化国资布局,持续做好布局调整“后半篇文章”,依托“平台+基金”服务重点产业链建设,组建沈阳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沈阳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印发《市属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推进提高董事会规范运作和科学决策水平;探索建立专职外部董事制度,推进从市属企业现职领导人员中选择具备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专职外部董事。落实“三能”机制,全面推开实质性三项制度改革,围绕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形成“3个办法+3类实施细则+10套考核指标体系”。健全监管体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指导市属企业、各区县(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优化履职方式。推进提质增效,1—3月份,市属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应交税费、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6.3%、39.7%,实现开门红。
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上下功夫
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完善项目推送和银企对接机制,对接解决企业融资10.31亿元。建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和平区全省首家续贷服务中心和浑南区全市首家首贷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对续贷小微企业按贷款额度的1%给予贴息,对首贷小微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的贴息补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盛京征信完成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程序,成功落地首家市属国企征信牌照。基金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注册,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完成市级审批。
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下功夫
在土地要素方面,成功获批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改革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土地二级市场线上线下平台加快建设。在技术要素方面,完善关键技术攻关机制,征集推荐省“揭榜挂帅”技术创新需求213个;拓展沈阳化工大学赋权改革范围,形成第二批赋权成果清单35项;共同组建东北三省一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东北科技大市场发布科技成果229项。在数据要素方面,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完成市直机构、区县(市)、企事业等51家单位首席数据官人选征集。在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方面,拓展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范围及功能,固体废物处置交易平台上线运行,现有注册产废企业用户138家,处置企业用户58家,交易额1080万元。
张文晋表示,下一步,市委改革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沈阳实践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聚焦重点、主动作为,持续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切实把改革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提供有力支撑。(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