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带领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小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谋求“小切口、大突破”,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分赛道1 要素市场活力涌现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为牵引,集聚释放市场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持续创新。市发改委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推出“信用保函2.0”系统并正式上线,在扩大清单中诚信示范企业范围基础上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截至目前,“信用保函2.0”已累计出函122单,为企业节省保费16.14万元,释放流动资金2254.32万元;在新民市试点上线了东北首家履约电子保函金融服务系统,创新通过缴纳少量保函费用代替履约保证金,降低企业资金风险和压力。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深化。工业用地标准改革加快推进,市级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完成,铁西区、浑南区区域评估工作正加快推进。土地二级市场加快建设,市自然资源局依托现有一级土地交易市场开建线下二级土地市场,建立一个实施细则、四个相关配套政策及N个制式要件、审批流程为框架的“1+4+N”的推进体系。于洪、沈北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劳动力要素实现有序流动。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新模式。探索中国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心+平台公司”发展模式,筹建人才服务中心,组建园区管理运营、招商运营、新业态用工和人才市场市场化运营公司,云招聘、直播带岗成效显著。
数据要素开发利用不断创新。立足我市工业基础以及海量工业数据形成的雄厚资源优势,启动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选址、方案编制,正开展工业大数据交易技术研发、平台开发、探索数据确权及交易工作。
分赛道2 “只提报一次材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办事方便”政务服务环境变化大。今年以来,市营商局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从需求侧、供给侧、平台侧三侧协同发力,通过优化再造行政体制机制、业务协同流程、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构建“人企-数据-服务”精准有序链接的政务数字生态关系,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生产生活的办事需求。在业务构建上,深度聚焦“数据血缘”,在全省首创“事项、情形、材料、字段、数源”5级业务梳理法,形成政务服务数据关系图谱,切实厘清政务服务底数,为前端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用数能力支撑。在技术运用上,基于“数字中枢”先进理念,构建条件预检、情形引导、表单免填、材料免交等多种智能化辅助能力,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在场景落地上,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移动端,在全省率先上线“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许可”等40个惠企便民应用场景,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个性服务,改变企业群众“反复询问、反复提交、反复证明”的现状,整体材料信息减免比例达51.3%,平均申报时间缩短41.7%,政务服务办事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持续优化信用环境。市发改委在全国首创《沈阳市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评价指标与规范》后,又联合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创新住房公积金信用监管模式,创新出台《沈阳住房公积金单位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构建科学的单位信用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市级层面已在市场监管、工程建设、家政服务等20余个重点领域出台信用监管制度,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分赛道3 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国资委精准落实、压茬推进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工作部署,细化10个方面25项具体任务。针对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完成总体任务90%以上的实际情况,市国资委指导各企业提升改革成效,抢抓公司治理、选人用人、人才激励、绩效考核等再巩固、再提升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补齐短板弱项,重点针对布局调整后可能出现的董事会重新搭建、经理层重新签约、管理人员重新竞聘、全员绩效考核制度重新修订等,指导企业及时采取追赶措施,确保“铃响交卷”。
在推进布局调整过程中,市国资委围绕7项主要职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坚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布局调整平稳顺利实施。全过程指导协调,排细排实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全链条把控督导,实行全程亮灯管理,“亮黄灯”抓紧催办,“亮红灯”挂牌督办。
市国资委在调整中注重把握国资监管和维护安全稳定两个关键环节,规范市属企业重大决策。同时,开展全级次资产清查,摸清底数,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奠定基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措施,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
分赛道4 助企纾困实现新突破
在服务重点领域上创新模式。聚焦涉农领域,推出“农户生产+金融助力+保险支撑”对接模式。
聚焦疫情防控,启动防疫应急贷款机制,推动国开行、农发行开通应急绿色审批通道,对防疫保障类企业授信3亿元,发放1.2亿元应急贷款。聚焦普惠小微,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4批次2250户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累计组织150余场银企对接。
直接融资上寻求突破。市金融局深入挖掘和摸排上市资源,推动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首发上市实现新突破,何氏眼科登陆创业板,拓荆科技登陆科创板。梯队培育取得新进展,12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区域股权市场建设呈现新亮点,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被评为2021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挂牌展示企业2376家,超过大连、长春、哈尔滨3个城市之和。
优化信用环境上补齐短板。盛京征信与建行辽宁省分行合作开发的“沈城智慧贷”信用融资产品正式上线,针对企业纳税和社保缴纳情况,可为企业提供额度最高50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对满足条件的小微企业实现线上审批、自动放款,产品上线1个月,已为804户企业解决授信5.57亿元。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商贸开发区开发建设了集信息发布、产业撮合、平台对接、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金融会客厅,积极构建全产业链融资服务体系。和平金融街被评为辽宁省2022年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并将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浑南科技城积极打造全省科技金融试验区,所在地区——浑南区争创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