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被评为B类人才,感谢公司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近日,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引进的一名IC装备制造领域高端人才通过人才评审认定榜上有名。
市人社局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升级人才认定政策,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的要求,在“兴沈英才计划”主体框架基础上,创新开展人才认定工作,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A类)、杰出人才(B类)、领军人才(C类)、拔尖人才(D类),通过直接认定、评审认定、自主认定等方式予以认定,人才认定后可享受“兴沈英才计划”相应政策待遇。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全职在沈工作人才、柔性引进人才、有意来沈的外埠人才均纳入人才认定范围,切实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由两名及以上的A、B类高层次人才举荐,可进行评审认定。同时,经其他省会以上城市认定的人才可直接认定为我市相应层次人才。
大胆尝试探索人才认定工作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唯人才“帽子”、头衔、称号、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建立实事求是的行业评价机制,按照“同规则、同待遇”原则,综合人才的专业水平、能力潜力、工作经历、业绩贡献、薪酬待遇等因素,将获得同行业专家认可的各类实用人才、专门人才纳入认定范围,进行评审认定。
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评审认定方式,已经认定人才123人。
人才认定向企业大力倾斜
积极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新模式,有成熟人才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自主认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可按照人才认定标准,自主认定各类人才。由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根据企业产值规模、科技创新、营收利税、科研能力等指标推荐自主认定企业名单,市人社局提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自主认定单位名单,汇总形成《沈阳市自主认定人才单位(机构)名单》,共授权220家用人主体开展人才自主认定。“政府把自主权交到企业手上,是对企业的充分信任,为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提供了便利。”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资源总监孙雪松表示。
搭建人才认定线上管理平台
通过沈阳政务服务网以及政务服务App两个端口,推广“人才认定一件事”线上办理,结合人才窗口线下服务,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网络,进一步缩减办结时限、减少申报成本,使人才满意度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线上平台审阅申报5250余人次,审批认定3170余人。
沈阳市人才认定工作自2016年开始,从单一直接认定方式,扩展到评审认定和自主认定,是对建立各类人才认定评价机制的创新尝试和大胆探索。截至目前,共发布人才认定名单20批次,认定各类人才共计11575人。其中,A类人才14人,B类人才334人,C类人才1850人,D类人才9377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