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启动以来,乡村振兴小组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农业农村战线广大党员干部迅速干起来、跑起来、冲起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质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高水平制度创新、高标准晋位升级实现新突破,开创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
在高起点组织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领导靠前指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出思路、指方向、提要求,安排、指导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多次下基层、走区县,调研指导、持单逐县推进任务落实落细。
专班压茬推进。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任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下设县域经济等九个专项小组,建立“集中+分散”工作机制,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科学寻标,精准对标,凝练出五方面11项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和事项,明确37个突破点和创新点,建立推进小组工作方案及调度、拉练、宣传、考核等系列子方案的“1+N”工作体系。市自然资源局等六家单位抽调骨干集中办公,组织20余人专人专干,召开四次专题会推进加速达标、奋力夺标。
市县合力攻坚。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局领导同志对口联系区县制度,对九个涉农地区实行“一对一”包保,共同研究推进任务落实落细。各涉农区县(市)均建立专班机构,梳理出218项具体创新突破任务。37家单位制定一单位一任务清单、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处长。有力凝聚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强大合力。
在高质量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三争取”工作有新成绩。建立“三争取”常态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带项目带需求拜访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处室对口汇报120余次,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18.5亿元,较去年增长46.4%。争取国家级重点项目六个,其中,鳜鱼种质资源场全省唯一,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全省仅两家。
招商引资有新成果。针对国家、省支持领域,谋划高质量项目96个,较去年实现倍增。制定招商方案,瞄准农业百强企业实施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法库三合年产1万吨速冻蔬菜加工、康平中瀚畜牧养殖与深加工等24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10亿元,数量和投资较去年增加40%以上。完善重大项目专项化专班化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包保领导、一个推进专班,跟踪推进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
“三美”建设有新提升。完善“三美”创建标准,农村改厕、村庄清洁等四方面11项标准高于全省。创建美丽宜居村332个,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进向庭院、田园延伸,打造美丽庭院10000个、美丽田园20个;率先推进“三生”融合发展,打造“美丽+”幸福宜居村20个;率先推进连片布局,打造沈北110公里示范带和苏家屯100公里领航长廊。
在高水平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振兴共建有新成果。市农业农村局开展“院地共建”“校地合作”取得实效,与中国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已于今年3月3日就共建中国(沈阳)农产品加工研究院签订合作备忘录;与省农科院确定四方面、20个共建项目,共建协议将于近期提交市政府党组会审议。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进行淡水产品种质资源和基因编辑等科学研发,在玉蘭农业设立首个淡水渔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乡村规划有新成效。市自然资源局在东北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创新开展“百村规划巡回服务”,在全系统优选44名“乡村规划师”,深入乡村通过解读规划成果、解答确权登记疑点、指导乡村建设项目审批、启动规划调整等服务,有效解决了规划看不懂、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
金融助农有新路径。市财政局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运营模式,设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母基金5亿元,围绕农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链、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以基金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城带乡有新举措。市发展改革委设立城区对口帮扶县域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推动全市11对城乡结对地区规划、产业、飞地、人才等领域对口帮扶,落实帮扶项目19个,总投资44.6亿元。
在高标准晋位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争创国家试点有新突破。苏家屯区获批全省唯一全国土壤三普试点,参与验证和完善土壤三普技术路线、方法及技术规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技术队伍,为2023年至2024年全面铺开先行先试。辽中区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提档升级,打造全省肉牛养殖数字化标杆。
争创国家示范有新成效。法库县获批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全省仅三家。百亩公关田、千亩示范片等已落实到地块,并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国家、省相关专家进行工作指导。沈北新区正在履行国家第三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申报程序。
争创国家典型有新进展。辽中区刘二堡镇成为我市第四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沈北新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新民市等四个区县(市)入选辽河粳稻产业集群,成为我市参与建设的第三个国家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