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撑起沈城稳定和谐的天空
——沈阳市司法局推进“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纪实
时间:2020年05月28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0年05月28日

  “同坐一条板凳交心,同喝一壶茶水聊天。”5月 20日,沈阳市法库县秀水河子镇八家子村百余名村民兴致勃勃地来到村民评理说事点——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零距离”地唠起家常嗑儿,说起邻里之间的那些事儿……据悉,这是沈阳市建成的第1000家“村(居)民评理说事点”。
  据统计,截至5月27日,沈阳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成总数已达到2179个,建成率达90.4%。其中行政村建成1299个,占应建总数的87.6%;社区880个,占应建总数的94%。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建成率达100%,提前实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全覆盖。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列入2020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作为学习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辽宁的具体体现加以推进。
  那么,“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在沈阳市的建设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村串巷,现场采访、体验、感受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那些事儿——
  小小评理说事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村(居)民评理说事点”,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评理、说事的地方。设立“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其宗旨就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激化、不上交”。
  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作为“重、强、抓”重点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司法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督导组、验收组、宣传组和综合组。相关领导现场调研,专项调度,观摩督导,强力推进。
  市司法局着眼全市稳定大局,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作为司法行政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由农村村屯向城市社区拓展,计划在全市规划建成“村(居)民评理说事点”2410个,并于今年10月底实现全市村屯社区全覆盖。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是浑南区桃仙街道马楼子社区“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最接地气的宣传语。马楼子社区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毗邻,社区内有80余人在桃仙机场务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出入口封闭,让去机场上班的居民多走了不少冤枉路,居民对此多有怨言。社区得知后,立即召集居民代表到设在小卖部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对此事进行专项讨论,最后决定在加强社区出入口管理的基础上,为居民打开方便之门。
  3月24日,沈阳市召开推进“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浑南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迅速铺开。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佩军提出,要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与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要把“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打造成汇聚民意和化解纠纷的“中心点”、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的“集合点”、促进和谐和传播文明的“示范点”,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沈阳样本”、提供“沈阳模式”和“沈阳经验”。
  “九个一”: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的“沈阳标准”
  为有效发挥“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调处矛盾纠纷、汇聚社情民意、便利法律服务、联系干群关系和传播文明风尚的作用,从去年年底开始,沈阳市司法局持续强化对“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的检查督导,规范具体工作流程,依托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由村(社区)人民调解员、村贤社贤、德高望重人士等担任评理说事员。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在超市(小卖店)、棋牌室、公益彩票点等群众经常性聚集地设立信息员,积极向评理说事员或司法所反映问题信息。
  市司法局专门制定了沈阳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的“九个一”标准,通过加强“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一个“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的建成点位合格达标。具体为:
  明确一名调解员。充分发挥村(社区)调委会作用,每天明确一名调解员(或德高望重人士)入驻“村民评理说事点”。
  悬挂一块标识牌。在每个“村民评理说事点”悬挂一块标识牌,尺寸样式可参照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标准。
  建立一个微信群。入驻“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调解员要建立一个“说事微信群”,便于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
  设置一本记录本。为“村民评理说事点”设置一本记录本,每天记录问题信息。
  设立一块公示板。统一上墙评理说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信息。
  设定一个“说事活动日”。每月确定一天为“说事活动日”,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礼堂、文体广场等人气集中点开展现场说事,引导干部说政策搞宣讲、村民说事情摆问题。
  设置一个便民箱。便民箱内应有医用创可贴、风油精、消毒药水、纱布等药品和雨伞、一次性水杯、胶带、老花镜便民实用工具。
  开辟一块图书角。摆放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图书,供人民群众学习参考。
  发放一张服务卡。向群众每家每户发放一个《便民说事服务卡》,公开“村民评理说事点”调解员手机号码。
  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通过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浑南区探索独具特色的“浑南路径”
  浑南区对标“村民说事”的宁波经验、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域特色的“浑南路径”。沈阳市司法局明确将浑南区作为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试点地区,采取边推进落实边探索总结的办法加以推广。
  “这里是我们村妇女主任张彩杰的家,平日里,村民有个啥事,都愿意来她家说道说道。”在祝家街道佟家峪村妇女主任张彩杰家的大门上,“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标志赫然醒目。“平时,村民遇到什么烦心事,到家一唠就啥事都解决了。”祝家街道将“家”元素融入“评理说事”中,确定了包含食杂店、农家乐、农机合作社、村卫生室等19个“评理说事点”。人们说,在村民家里、田间地头拉家常、说事议事,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画好了“党群同心圆”。
  工作中,浑南区结合区情,依托本区、街道、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提出了“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八有”模式,建成了1个区级“村(居)民评理说事中心”、10个街道“村(居)民评理说事站”和218个“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实现了区域全覆盖。三级评理说事平台各司其职、互相呼应,系统地保证了百姓诉求及时传递、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沈河区打造城区说事点的“沈阳样本”
  汇文化资源,聚人才优势,是沈河区在“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进程中走出的内涵发展之路,为城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打造了“沈阳样本”。
  该区精心选择了滨河街道红巾社区等一批兼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社区先行试点,开路破局,充分运用传统美德、时代新风尚等正能量元素提升“居民评理说事点”文化品位。依托区内76家律师事务所、900余名执业律师这一优质人才资源,聘请律师行业心理咨询专家在区评理说事中心设立“心街坊工作室”;持续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律师轮值法律援助”机制;成立社区评理团,将法律顾问、社区民警、社区综治主任、“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志愿者等纳入评理团队,使社区说事点、评理现场以及群众聚集场所都能看到评理说事员忙碌的身影。
  同时,沈河区还将“特色调解室”升级改造与“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说事厅、道德讲堂会场、文体广场等场所,说大事讲政策、说难事摆问题、说好事广宣传,引导社区居民有话到说事点讲、有事到说事点办。
  沈北新区形成可以复制的“社区模式”
  今年3月10日,位于沈北新区辉山街道水木康桥园区19号楼墙皮脱落,将居民何女士家停在楼下的车辆砸坏。物业公司拒绝赔偿,双方僵持不下。社区书记吴振时接到网格员的电话后,马上赶到现场,和网格员分别安抚双方,并了解情况。经过两次调解,一个关联多个部门的纠纷案件终于在社区得到圆满解决。
  年初以来,沈北新区辉山街道森林里社区在全区率先建立完善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社区党委书记牵头,设立老吴调解室、调解展示宣传厅、调解多功能室等接待场所;所有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员,每名网格员负责500至800户左右居民的信息采集工作;社区党委发动社区党员、楼长、单元长成立志愿服务队,深入居民工作最前沿,当起了信息员、调解员,从而形成了可以复制的“社区模式”。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起到了有效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作用,邻里矛盾明显减少,实现了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琐事不出网格的工作目标。
  法库县突出评理说事的“乡村特点”
  乡村5月,正是春播大忙季节。法库县冯贝堡镇尚家村村民王某去自家承包的地里耕种时发现地少了两垄,而隔邻的陈某家则多出两垄地。两家因此发生争执。事情反映到村民评理说事点,评理员焦长迎、季福恒立即介入,通过现场查勘,终于找出王某家土地少了两垄的真正原因。经调解,王某当场向陈某道歉,多种地的村民将土地归还原主,纠纷得以解决。
  作为经济、文化和法治建设较城市薄弱的法库县,农村所占比例达90%以上。在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中,该县积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将“王公正”人民调解品牌同“村民评理说事点”相结合,开展“争做‘王公正’式人民调解员,倾力打造‘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人民调解员要以王金福为榜样,当好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员、社情民意收集员、公共法律服务员、干群关系联络员、文明风尚传播员。通过榜样引领、先进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村特点”的新路子。
  如今,遍布全市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和说话的空间。在这里,居民们打开了话匣子,唠着社会发展的大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事、基层自治工作的要事;商议着影响和谐稳定的难事、便民利民的好事、扶贫帮困的急事;评说着邻里之间的琐事、令人牵肠挂肚的心事……截至目前,全市2179个“村民评理说事点”共开展诉求问题排查3466次,收集群众诉求  1578条,成功调解纠纷5432起。
  “有事说说,没事转转。”“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正成为百姓喜爱、信赖、倚重的说事议事调事的“聚会厅”,成为百姓日常沟通邻里情感、学习法律知识、联系村干部反馈诉求的重要渠道,她不仅为百姓提供了参与基层自治的舞台,而且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和赞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吕良德
  通讯员 李戬、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