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沈阳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2年)》业经市委第16次常委会议和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沈阳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
沈阳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12年)
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实现追赶省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现状。
沈阳县域包括一市三县即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四个郊区即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等8个涉农区、县(市)。县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8.7%;总人口3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4%。其中,一市三县面积9485平方公里,占全市73.6%;人口203.7万人,占全市28.9%。近年来,随着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沈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域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县域经济快速增长。2002—2007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其中一市三县年均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9%,其中一市三县年均增长74.8%;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9.6%,其中一市三县年均增长42.8%。
2.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07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增幅高于全市4.2个百分点,是2002年的2.5倍,其中一市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高于全市6.8个百分点,是2002年的2.4倍。
3.县域经济比重逐步提高。2007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35.8%,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县域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34.1%提高到40.1%,增加了6.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一市三县对全市贡献率由7%提高到14.4%,增加了7.4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9.5 : 37.4 : 43.1 调整为2007年的14.3:51.5:34.2,其中一市三县由2002年45.5:26.9:27.6调整为2007年的34.3 : 40.2 : 25.5。与2002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2002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806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四郊区实现8248元,比上年增长16.9%;一市三县实现5815元,比上年增长20.8%。(详见附件1)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沈阳县域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具有承接城市群产业和人口转移的优势和潜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四通八达,毗邻空港、海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覆盖整个县域。
2.产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比较完善,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2007年,县域工业企业达到3.7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792户,形成了陶瓷、塑编、农产品加工等16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以设施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以商贸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3.资源储备丰富。陶土、风力、旅游等已开发资源优势突出,温泉、林木、矿产等待开发资源潜力巨大,粮食、果蔬、畜牧等农产品资源综合开发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充裕,科技、人才资源储备雄厚,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后发优势较强。我市县域劳动力、发展空间等生产要素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项目承载能力较强,可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机遇。
1.产业转移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加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我市县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高素质的劳动力等条件,具有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能力。同时,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的实施,也为产业向县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东北振兴机遇。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辽宁中部城市群规划的实施,特别是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和沈铁工业走廊的推进也为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3.政策保障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把做强县域经济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面临重大的发展契机,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县域综合实力不强,基础薄弱,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龙头企业不多、不强,贡献不大;三是水、电、路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仍需改善。县域经济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做强县域经济。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定位
(一)总体要求。
未来5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动员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确保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富有沈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到2012年,县域经济不断缩小与省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力争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达到或超过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并为实现全面赶超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
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沈阳中心城市建设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结合“一核、多轴、多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8个区、县(市)逐步成为发展世界级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成为沈阳中心城市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空间载体,成为全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行列的重要力量。
——郊区发展建设成为民用航空、光电信息、动漫、自动识别、农产品深加工等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新民发展建设成为沈阳西部工业副城和区域中心强县;辽中发展建设成为出海大通道沿海与腹地互动的重要节点和近海产业基地;法库发展建设成为闻名中外的“东北瓷都”、沈阳生态卫星城;康平发展建设成为辽吉蒙结合部区域中心县、重要能源产业基地。
——形成全市的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能源及循环经济、民用航空及高新技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浆纸及其制品生产加工、陶瓷及优质建材、冶金及制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等八大产业基地,构筑工业主导、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详见附件2)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围绕实现全市三大发展目标,紧紧瞄准省内外县域经济发达地区,在又好又快的基础上,到2012年,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争取进入全省发展最前列,在全国位次有较大提升。在全省77个涉农区、县(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各区、县(市)位次力争前移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进一步缩小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经济质量进一步优化;确保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的建设标准,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必保23%,力争达到2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必保30%,力争达到35%。县域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1/3,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2/3。4个郊区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一市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 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增加值力争分别达到 2121 亿元和 1303 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 1927 亿元, 所占比重由 47.1% 提高到 53% 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由
14.3:51.5:34.2调整到5.9:58.3:35.8。郊区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观光都市型现代农业长足发展。一市三县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县级财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由33.7%提高到40%以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18%,城乡收入比由2.1缩小到1.9以下;每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以上;全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林木覆被率稳步提高,达到41%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国家生态区建设全面达标,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区、县(市)。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空间开发秩序规范,具有良好的绿色空间。(详见附件3)
(二)主要任务。
1.围绕主攻工业,进一步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
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必须始终把工业立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树立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理念,提高园区建设标准、档次和形象;通过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组织市内企业向县区转移,吸引市内民营企业到县区发展,引导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大产业能量,提升产业档次,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385亿元,年均增长35%,占全市比重达60%。
——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承接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推进器和火车头。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型产业集聚园区,成为承接国内外战略投资的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园区建设模式,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开发工业地产。充分利用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用地指标,高起点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力争达到“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标准,为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发展,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重点推进道义、虎石台、辉山、浑河民族、雪松、新民、法库、康平、辽中等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东陵满融、于洪大工业区、新民胡台、辽中近海、法库孟家、康平苇塘等23个市、县(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到2012年,园区(开发区)入区企业达500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500亿元,其中20个园区(开发区)产值超百亿元,有3—5个园区(开发区)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详见附件4)
——积极引导市内产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县域转移、向工业园区集聚。抓住我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实施市内产业转移计划,按照县(市)发展定位,有组织地将发展空间受限、不宜在市内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向一市三县工业园区集聚。积极引导市内包装、医药食品、冶金、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工等企业向新民、辽中转移,市内能源、轻工家电、纺织服装和木业等企业到康平、法库发展壮大。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引导新建或中心城区内已有的大型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二、三环之间及三环以外选址或向县域转移,释放城市发展空间,拉动县域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纺织、鞋业、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县域发展。鼓励市内城区与一市三县开展协作,城区优先向对口一市三县进行产业转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实施做大做强战略,支持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提高招商标准,实行招商选资,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牵动力大、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加快推进现有重点企业规模扩张,增大产业能量,提升产业档次,重点培育金新林浆纸、东进化工、银河铜业、保税物流、德信手机、汇成电缆、龙士达钢构、华美畜禽、蒲兴禽业等一大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装备制造、石化、冶金、通信、物流和农产品加工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整体竞争力,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更多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入挖掘县域老企业、老品牌潜力,加大力度,将米业、酒类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12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以上。
——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导优势产业向县域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在园区发展,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东陵动漫、自动识别,于洪家具、五金,苏家屯钢管、电力电器,沈北新区光电信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民包装印刷、医药,辽中泵阀、有色金属加工,法库陶瓷、轻工家电,康平塑编、纺织服装等27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提高集约化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向“精、专、特、新”发展。着眼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升级,高起点布局全市8大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钢铁及有色加工、轻纺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向一市三县发展,培育和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及配套、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四大优势产业在郊区发展。(详见附件5)
2.围绕提升农业,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建设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上规模出效益,主导优势产业扩大覆盖面,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到2012年,农业增加值实现213亿元,年均增长5%;畜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8%;各类农作物综合亩均效益由657元达到千元以上,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500万亩;“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1085个;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农业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发展设施农业,改善生产条件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产出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继续加快蔬菜、畜禽、食用菌和花卉等产业设施化进程,全面提高设施农业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传统种植和养殖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全面推进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形成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主导产业。完善农业经济区建设,20个农业主导产业区进一步扩大规模,13个农业经济区全部建成,并建立起新的管理机制。到2012年,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200万亩。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健全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体系,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以优质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专用玉米、水稻、蔬菜、肉牛(羊)、生猪、肉鸡、鲜蛋、白鹅、奶牛、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花卉、葡萄、寒富苹果、树莓、蓝莓、万寿菊、五味子、杂粮、桑蚕、“两瓜”、花生、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12年,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强生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一村一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到2012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达到45%以上;每年培育20个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50家,超5亿元的达到40家,超10亿元的达到15家以上。把沈北新区建成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全面加强农技推广、科研、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步伐,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建立农业标准体系,重点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以及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部依照国际通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销售。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的原则,针对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充分利用县域良好的水面、滩涂、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和产业基础,开发建设于洪九龙河休闲观光带、新民栖鹤湖、兴隆温泉、辽中现代果蔬、沈北五味子、万泉河风景区等观光旅游项目,完善提升康平卧龙湖、法库财湖(五龙山)、新民三农博览园等景区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线路,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农业旅游产业。到2012年,在全市建成特色旅游乡镇(街道)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星级农家乐500个。
3.围绕强化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适应县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全面推进县域商贸中心和乡村商服中心两级商业功能区建设和商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形成以现代流通网络为基础,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全面推进商贸中心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拓展和中心镇建设,整合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培育特色街区,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南塔、黄海路、蒲河岛、北金廊等都市型,新城子、胡台、近海等新城型,新民、辽中、法库、康平和茨榆坨、陈相等城镇型共23个商贸中心建设,形成多梯次、多形式、开放式县域商贸中心格局。
——大力推广现代经营方式。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直营连锁或特许加盟形式,向乡村延伸连锁经营门店,将优质消费品和农资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完善已有的1800个连锁农家(资)店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商品统一配送率,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万村千乡龙头企业”。到2012年,新发展标准农家(资)连锁店400个,总量达到2200个。
——大力加强商品市场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作用,紧紧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建设支柱产业市场和产地市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农副产品进城出省、工业品进村入户,实现双向流通。培育发展东北陶瓷、茨榆坨粮食、新民农机、大民屯蔬菜、康平塑编与纺织等10个支柱产业市场,完善新民大柳菜籽、公主屯鲜蛋、康平杂粮、辽中肉牛、法库牲畜等30个产地市场。规划建设近海、沈北综合物流园区和辉山农产品、汪家轻工、张士农副产品及法库、新民、康平等综合物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重点发展和支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联系农民,联系市场,搞活流通的作用。鼓励、培育农村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储藏、包装、运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到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0个,入社农户达6万户,农民经纪人达5万人,带动农户28万户。
4.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坚持工业带动、市场推动,依托工业园区和市场体系,统筹工业园区与县城规划建设,走出一条靠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小城镇人口集聚,通过抓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全面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按照城乡规划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建设与管理,做好县域规划修编和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依托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突出抓好新城子、胡台、沈抚、空港和近海等5个新城和新民、辽中、法库、康平等4个县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母城的辐射带动与城市拓展的推动作用,加快郊区近郊乡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县城和茨榆坨、前当堡、陈相等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完善配套功能,增强发展实力,发挥区域中心作用。切实加强道路、供电、给排水、供热、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到2012年,全面改造县域村内道路及排水等设施,农村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5.围绕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突出加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扶持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完成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任务,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一乡一校”,偏远地区农村适龄儿童进入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适应产业集群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筹资标准,实现参合率达到98%以上。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理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关系。实施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居民看病难问题。支持做好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强化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和个人共同筹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高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加快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5年内全部解决县域饮水安全问题。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建设农村客运站和候车廊,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公交化运营。推进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重点实施沈西北边界阻沙带造林工程、辽河水系绿洲建设和蒲河湿地森林生态景观带等工程建设。
四、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实施。
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区、县(市)的责任主体作用,又要举全市之力。各区、县(市)委、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城区要在人才、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等方面为各区、县(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做好规划与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相互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立足四个郊区和一市三县实际,完善和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各区、县(市)的积极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市财力投入、金融服务、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县域倾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保持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性,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县域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用地需求,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一市三县重大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城区优化结构,县域加速发展”为目标,开展对口支援与城乡协作。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政策,争取在财政投入、项目贴息、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
(三)抓好项目建设,增强支撑能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放到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加以推进。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健全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考评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结构优化、以优化结构的标准检验项目质量,围绕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工程咨询和项目开发策划部门的优势,高起点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特别是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进力度,力争一部分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一部分项目实现成功引进,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实施重点服务、重点扶持和重点保障,全力推进35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思路走出一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下放部分审批权;分类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农业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措施,稳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突出“外、大、高”的招商重点,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联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按照“招得进、落得下、快推进、速投产”的方针,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人才开发。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建立产业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以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围绕建设重点和市场需求,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省派选调生挂职锻炼工作,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制定发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目录,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和智力。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到区、县(市)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活动。搭建人才市场化配置平台,培育人才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县域人才市场建设。
(六)壮大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
不断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土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民营工业园,引导中小企业向县域集聚,鼓励民营企业家到县域投资办厂,建立担保中心和创新型产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企业,努力在县域形成年产值达百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竞争力。着力营造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全民自主创业的潜能,鼓励有专长的农民尽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单纯的劳动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而形成千军万马走向市场、全民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