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沈阳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沈政发[2003]15号
2006年10月25日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字体: ] 打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沈阳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沈阳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2003—2005年)

  为顺应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全面贯彻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沈阳”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通信枢纽的区位优势,认真总结我市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广泛征求专家及各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制定我市未来3年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纲要对于我市迅速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基础与现状
   
  近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应用广泛、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作用明显的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了通信基础设施。
   
  “九五”期间,我市对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初步建成了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到2002年,全市城域网已实现 10Gbps传输,光纤总长达21万芯公里,用户光接点1857个,出口带宽10G。在宽带接入方面,拥有ADSL、ISDN、DDN等接入方式,实现了1M至1G的不同接入带宽,有宽带小区176个,城域网覆盖率达98%,互联网用户发展到96.6万户。在移动通信方面,建立了4套移动通信网,即中国移动GSM网、联通移动GSM网和 CDMA网、中国网通“小灵通”网,共建立基站2000个,总交换容量为387万门,并实现了智能网功能,移动电话用户达212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29部。在有线电视网络方面,网络带宽为550Mhz、FSA型网络结构,可同时传送59套电视节目和多套调频广播节目,已铺设光缆 3700芯公里,用户光接点910个,有线电视用户72万户。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22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2部。
   
  (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1.政府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统计、金融、财政、税务、工商、公安等系统已建立了联接省市的纵向信息网络,沈阳经济信息网、科技信息网、招商网等网站的陆续开通,标志着我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产生了良好的倍增效应。
   
  2.社会信息化部分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城建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沈阳通”公众信息网、环保产业网、教育网、人才网、北方热线等一批信息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3.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大力开展“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农业知识等,推进了“订单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市农村经济信息网初步形成了集政务、经济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成为政府联接农村的纽带,农民连接市场的桥梁。
   
  4.企业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的比例达到20%,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新技术,企业上网率达到30%。通过组织实施计算机辅助功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及推广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试点示范工程,我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为219亿元,实现增加值75亿元,占全市GDP的5.5%。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04亿元,近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初步形成了计算机、视听、通信及电子元器件4大类主导产品;全市软件业销售收入达 37 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额的 3.6% ,近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5%,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群体正在形成;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为78亿元,近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7%,已经成为我市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信息网络难以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化建设政策制定和市场规范工作滞后,竞争机制不健全;多元化投入尚未形成,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重视不够,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技术应用在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效果不显著,市民尚未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没有形成信息化应用的良好氛围,信息化总体应用程度不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核心,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以建设“数字沈阳”为目标,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方针,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突出应用”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发展重点,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优化外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市城市功能和整体实力。
   
  (二)总体目标。
   
  围绕沈阳市“十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实施“信息强市战略”,构筑“数字沈阳”框架,到2005年,把我市建成东北区域性信息中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全面进展。
   
  (三)具体目标。
   
  1.通信基础设施。到“十五”末期,建成本地光纤网络50万芯公里,用户光纤环125个,用户光节点1万个,城域网覆盖率在市区达到100%,郊区大于70%,宽带接入覆盖率达60%以上;固定电话交换网容量达38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300万户,每百人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0线;移动电话数量300万部,每百人拥有48部;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30台,互联网用户170万;有线电视用户达90万,覆盖率90%,家庭接通率达 60% 以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开始向全市播出。
   
  2.信息化建设。
   
  ———政府信息化。到“十五”末期,建成覆盖全市党政部门的政府专网,区、县(市)、市直各部门基本建成局域网,互联互通程度达60%以上,50%的网络实现与国家、省的联接,60%的党政机关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发布,基本实现政府行政与管理电子化。
   
  ———企业信息化。规模以上企业70%建成企业网,60%的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培育一批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点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开展电子商务。
   
  ———社会信息化。充分发挥数字沈阳公共交互平台作用,在全市商业街、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信息岛,在街道和社区设置信息应用终端,金融机构POS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自动提款机增加30%,建立全市教育系统校园网90个,多媒体教室500个,宽带小区300个,使用宽带服务用户30万。
   
  3.信息产业。以计算机、数字视听、数字医疗、集成电路芯片、软件与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等6大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形成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自身特色。到2005年,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软件业销售总额达7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额13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
   
  4.信息化环境。到2005年,建立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全部学校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每年培养各类信息化相关人才3万人。建成3-5个软件学院,年培养各类软件人员4000人。建立若干个国家重点研发中心,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增强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后劲。
   
  三、主要任务
   
  (一) 建设宽带城域网。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公用电信网、专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资源,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速率、大容量、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络和IP城域网、功能先进完善的基本业务网、大覆盖范围的宽带接入网,发展广播电视网,逐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成由模拟电视传输向数字电视传输的过渡,试播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建设高速宽带双向数字网络,逐步开发宽带Internet接入,提供视频直播、电视购物、社区服务、交互式电视服务等各类信息服务。推进卫星广播电视应用,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完善互联网管理,鼓励和支持几大垂直网络进行扩容改造,实现本地互联互通。建设和完善ATM/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加速数据通信网的宽带化改造,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实施通信管线集约化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需求单位提供管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筹措我市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三网融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大平台。
   
  建设沈阳南北两个数据中心,将其作为东北区域性的信息交换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建立联接市内纵向网络的互联中心,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建设CA认证中心、信用中心、公众服务呼叫中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设市委办公厅节点、市政府办公厅节点、沈阳数据中心节点3点相联的政务信息网主干环。以此主干环构成我市电子政务的核心平台,搭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4大系统,在各自系统内向上联接至国家、省的对口部门,向下联接至区县的对口单位。4大系统内网在市委、市政府2个节点进行互联互通;外网和互联网在沈阳数据中心节点上进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内、外网信息交换。建设“数字沈阳”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向社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和消费者信用体系;建设电子认证支付体系,促进银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银行间各类信用卡的兼容;建立统一的电子交易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加快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的建设,逐步在全市生产企业、金融企业和商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三)实施“金字工程”,建设社会服务信息系统。
   
  1.建设12项“金字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网(金保工程)、自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金卡工程)、税务信息网(金税工程)、对外经贸网(金关工程)、教育信息网(金智工程)、经济信息网(金宏工程)、企业信息网(金企工程)、医疗卫生网(金卫工程)、农业信息网(金农工程)、公安信息网(金盾工程)、财政信息网(金财工程)、审计信息网(金审工程)。
   
  2.建设12个社会服务信息系统:“城市一卡通”收费系统、统计信息服务系统、工商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档案图书信息系统、企业认证、WTO/TBT咨询服务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企业公共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建设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管理过程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销售过程的电子商务系统。要做好企业信息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突出企业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基础数据管理。要积极推进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应用作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加工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加工系统,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在沈阳数据中心建立企业上网资源中心、内部管理资源中心、技术方案解决中心,有计划地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项目,重点推广管控一体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壮大信息产业的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拳头产品;围绕现有优势产品,大力推动产品配套,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培养和引进软件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软件业整体实力;依托浑南,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建设国家级IT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业、计算机、数字视听、通信、数字医疗等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1.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要依托浑南新区已经开工建设的科希芯片、芯源半导体设备和埃姆西特软性电路板项目,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成套设备,建设东北区域的集成电路中心。
   
  2.软件产业。到2005年,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7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4000万美元。重点扶持大型软件企业和软件骨干企业,使我市软件企业整体实力有较大增强。重点支持和推进软件出口外包、游戏娱乐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我市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企业达50家,通过CMM认证企业10家,建成5个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年培养各类软件人才4000人。软件孵化器达到10个,在孵企业达到200家,构建我市独具特色的软件产业集群,把我市真正建成北方软件名城。
   
  3.计算机产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以互联网络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巩固和扩大已有产品的产销规模,积极发展电脑配套产业链,培育新的行业增长点。重点发展台式计算机、阴极射线显示器、针式和喷墨打印机,形成年产台式计算机200万台、主机板300万张、阴极射线显示器100万台、打印机20万台的生产规模。重点开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激光打印机、微型打印机等产品,尽快形成生产规模。
   
  4.数字视听产业。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视听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产品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加速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步伐,提升传统音频、视频产品的水平。以数字电视产品为龙头,重点支持视听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数字视听产品的产业群体。重点发展背投彩电、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机,可视电话、数码相机及有线电视产品,加速产品国产化、数字化进程,形成年产电视机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5.通信产业。重点发展同步数字系列光纤传输设备、网卡、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调制解调器、IC卡公用电话等通信产品。
   
  6.数字医疗产业。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国内唯一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基地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医疗产业,把我市真正建成数字医疗设备生产基地。加速我市数字医疗产业园暨数字医疗研究院项目建设,重点发展CT 、核磁共振等系列数字医疗产品。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对全市信息化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对城市通信管线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对电子政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性管理”。加强各区、县(市)及市直各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并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在重大项目实施中的咨询作用。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市财政每年根据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先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全市电子政务重点项目提供投入资金,并对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引导资金和贷款贴息,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转变。同时,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及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加强通信管线资源的管理和运营,使其成为信息化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根据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实际,研究制定地方性规章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尽快出台《沈阳市城市基础通信管线建设管理规定》、《沈阳市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沈阳市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沈阳市信息化安全管理办法》、《沈阳市信息资源技术规范》和《沈阳市信息化工程监理办法》。加强全市各行业、各部门在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认定、实施和监察,保证标准化的实施。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密体系。新建的信息化系统要依据安全保密技术的规定、标准同步建设。强化对安全保密方案的审查和各项安全保密功能的验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依法对重要的信息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从监管和查处两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加紧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
  
  (五)建立信息化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和信息化培训体系。
   
  对全市信息化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建立信息化工程监理、竣工验收、资质认定相配套的信息化质量监管体系。要对全市公务员和与信息化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与考核。结合国家信息化教育认证项目,制定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教材和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开展信息化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发挥区位优势,搞好对外交流与合作。
   
  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组织我市与韩、日信息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韩、日及其他国外公司在沈设立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办事机构,促进我市信息产业迈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