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沈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通知
沈政发[2001]7号
2006年10月24日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字体: ] 打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沈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科技兴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纲要》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市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提出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沈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01]12号)和《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为明确新阶段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确定“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纲要。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形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交,其中科技进步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一)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能否通过调整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只有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转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全面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当前农业生产的市场制约作用正在逐步增强,我国加入唧后,将使我市农产品生产面临着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压力。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农业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存量,有效地控制土壤沙化、退化及农业环境污染,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当前,我市农业科技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尤其在动植物新品种选(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转化、工厂化种植养殖、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我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目标与任务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市农业由注重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为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交提供强大的动力。

  贯彻农业科技发展方针,必须在农业科技工作中遵循以下原则:

  1.既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科技投入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并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企业最终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既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又要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抢占未来农业发展的制高点,是着眼于我市农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则是提高当前我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3.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引进吸收有利于我市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解决现实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

  4.既要统一规划,又要发挥地区、部门和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科技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未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解决我市农业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使全市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未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

  1.调整科技发展目标,由注重为农业数量增长提供支撑向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农业提供技术支撑转变。

  2.明确技术发展方向,要由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向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种子技术、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转化技术、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技术,以及现代农业工程技术。

  3.拓宽科技服务范围,由以农业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转变;由面向本地市场服务向面向国内外市场服务转变。

  4.优化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研究开发体系,要由以科研机构为主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方向转变,尤其注重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要由依靠推广机构向推广机构、研究院所(校)、企业、农民服务组织等社会化力量共同参与的方向转变。

  三、“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以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方向,切实把农业科技服务的重点由增加农产品数量转移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重点实施5项科技示范工程,解决30项关键技术,扶持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创新实体。

  (一)实施种子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良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基础,也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要围绕我市确立的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林果及花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繁育,加快种子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攻关,提高种子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重点选(繁)育推广超级稻、优质稻、加工专用型玉米等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强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加强生猪、蛋禽、肉禽新品种引进及繁育,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新品种;引进繁育高产奶牛、优质肉牛、羊等食草动物新品种,推广肉牛、羊改良技术;加速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加强引进特种养殖动物新品种。

  积极引进优质淡水鱼及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

  重点选(繁)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白菜、辣椒、茄子等蔬菜作物新品种;加强保护地专用、加工专用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推广;大力引进各类名优稀特蔬菜新品种。

  重点选育推广优质水果新品种;加强速生林苗木、园林绿化苗木的引进及繁育;引进示范花卉新品种。

  开发应用种子产业化配套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种子加工、包装、储运及检测技术;积极研制开发新型种衣剂。建立一批标准化的良种、苗木、畜禽繁育基地,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

  以优良品种为中心,加强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和科学饲养模式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水平。

  (二)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要优先支持大宗农产品加工与转化技术的研究,注重先进加工设备的引进与开发,推进农产品加工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原料供应基地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阶段我市农村经济的增长点。

  重点研究开发优质米、玉米、大豆等粮油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玉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

  加强畜禽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开发新型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加工技术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加强果蔬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进行果蔬贮藏、保鲜,机械化净菜加工及果蔬包装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食用安全技术研究。

  (三)实施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发展优质高效集约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是依托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以工业化的工艺流程和管理体制进行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市发展高效农业的重点。

  研究设计开发适合沈阳区域特点的系列化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优化设计与各种类型温室相配套的环境调控设施,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攻关,提高园艺生产的工业化水平。

  开发推广工厂化生产的配套设备。重点推广新型节水灌溉设备、工厂化育苗配套设备、立体种植配套设施、温室多功能小型机械设备、生物质能加温设备等;加快新型保温材料在农业工厂化设施中的应用。

  重点研究开发不同类型温室果蔬、食用菌、花卉周年高效种植与管理模式,加强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新型栽培基质应用技术。

  研究开发适宜沈阳区域特点的工厂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引进消化吸收规模化养殖设备,重点开发主要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积极引进推广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

  研究开发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技术,重点加强种植产品采后处理设备及加工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工厂化设施设备制造企业、工厂化种苗生产企业、工厂化畜禽及水产养殖企业、工厂化果蔬生产基地和畜牧小区。

  (四)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科技示范工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为形成我市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配套治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西北部地区,重点推广生态林、防护林营造更新技术,人工草场建设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推动我市西北部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及盐碱地改良;东部山‘区,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技术,为发展优质果生产及畜牧养殖提供技术保障;中部平原,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控制农业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推广粮油、果蔬、畜禽无公害生产技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工厂化农业技术等,为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过腹还田技术,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技术,提高我市土壤肥力。

  大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研究。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评估体系及智能化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工程技术水田种植区以推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技术为重点,旱田种植区以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品种,推广保护性耕作、雨水集储、化学保水剂施用、激光整地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非工程性农业节水技术。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综合运用平衡施肥技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以及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

  开展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研究为重点,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农业资源监测,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水平。

  (五)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积极稳妥地开展转基因品种的示范与应用;加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生物制品的研制与产业化;大力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提高良种繁育技术水平。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为农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农业专家系统;将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建立面向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政策信患数据库,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现代工程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拓展。依托沈阳雄厚的工业装备技术基础,重点开发食品、园艺、牧草等农用加工机械及农业工程设施,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围绕沈阳市农业主导产业,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建设一批农业、畜牧等高科技发展中心和市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东陵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我市农业高新技术向产业化发展提供载体。

  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主体,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与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在农口科研院所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企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加速发展农业技术中介、咨询等服务组织,建立面向乡村,信息准确、传递及时的农村技术信患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建设。

  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重点,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大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科教结合,鼓励企业、农民之间的科技对接与联合。

  (二)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经费。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引入风险投资、补偿、贴息、收购等多种资金使用方式。政府的各类农业投入要向科技重点倾斜。

  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鼓励城市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及农业科技产业。同时,金融、税务、保险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三)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保障体系。加速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高素质的农民、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家和高级农业科技管理干部。制定鼓励吸引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服务的有关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人才智力,积极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到国外培训、学习。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使农业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村劳动者的培训与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保护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类技术人员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中合法收入的取得。完善农业科技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加强农村各类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信等传播媒介进行各种实用技术讲座或咨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四)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组织保障体系。各地区要将农业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协调服务力度,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建立由科技、农业、计划、畜牧、水利、农机、气象、林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实行农业科技重大问题、重大活动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政策与法规保障体系,使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经费投入、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科技奖励制度等得到政策与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