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办公厅文件
关于印发沈阳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沈政办发[2006]37号
2006年11月13日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字体: ] 打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沈阳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
  
  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科技工作活力,推动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业,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和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围绕农村“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一乡一业”,以“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培育和壮大创业主体,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通过实施为期5年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资助3000名青年农民到高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选派1000人(次)科技特派员进村创业,进村服务覆盖面达到60%;推广农业新品种100项,开发新产品100项,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创业基地1000家,初步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和新机制。
  
  (三)基本任务。
  
  1.培养新型农民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开展农民科技创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村创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队伍。   
  
  2.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点,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引导科技要素植入农村,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创新模式。
  
  3.加强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强化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应用、技术转化和推广、技术综合示范,开发转化一批成熟、先进、配套、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主要内容
  
  (一)实施农村科技人才研修工程。以青年农民为主体,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本领为目的,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能够承接先进科学技术、掌握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创业人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力量。通过科技创业人才的引领和示范,带动周边其他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区”建设和“一乡一业”的发展。
  
  1.主要任务。
  
  ——以高等院校为依托,选送“青年农民上大学”。选拔优秀青年农民进入高校,开展一年制、非学历、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情况熟、干得好”,既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依靠科技带头致富,又能够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科技创业人才。
  
  ——以研修基地为载体,开展产业技能培训。通过建立以科技大户为主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星火培训学校(基地)、乡镇产业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摸得着、看得见、学习方便”的培训载体和创业样板。
  
  ——以专家讲师团为支撑,扩大“点单式”技术培训。依靠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情系农民、了解农村、乐于奉献的专家讲师团队伍,按照农民的致富需求,深入乡村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
  
  2.具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培育300个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参与研修人员达30000人次;选送3000名青年农民到高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专家讲师团开展培训1000场以上,培养农民科技创业带头人500名以上;依托4所国家级星火培训学校及20个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产业技术培训服务。
  
  3.总体安排。按照“政府扶持引导、立足发展需求、遵循农民愿望、统筹安排实施”的原则,2006年选送150名青年农民到高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重点支持50名青年农民科技人才开展产业开发;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总量达到120个,参与研修人员达10000人次;依托专家讲师团、国家级星火培训学校和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开展科技培训300场。
  
  (二)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农村“经济区”、富民小区、产业集群建设为载体,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坚持“立足需求,双向选择”的选派原则,面向市内外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进入乡村开展科技创业,将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引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外援”力量。
  
  1.主要任务。
  
  ——开展技术推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科技致富典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养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民致富。
  
  ——推动科技创业。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创办科技企业或服务实体;参与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
  
  ——促进农产品流通。利用信息资源,及时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组建科技协会,提高服务能力,开拓市场,促进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2.具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选派科技特派员1000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000项,形成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各类专家和乡土能人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3.总体安排。按照“先行示范、全面启动、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2006年先行启动新城子、辽中、法库、康平4个区、县的试点,选派50名科技特派员,实施50个科技项目,2007年在全市全面推开。
  
  (三)实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通过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强化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应用,构筑成果转化平台等工作,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主要任务。
  
  ——开展农业优良品种推广。以无公害瓜菜、花卉、林果、畜禽为重点,引进推广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措施,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技术保障。
    
  ——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玉米精深加工、肉禽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万寿菊深加工、树莓贮藏加工以及农产品速冻干燥保鲜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开发一批科技新产品,扶持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
    
  ——开展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技术示范。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要求,重点开发示范农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污染防控和居住环境管理技术及适合农村生产、生活发展需要的综合配套技术。
    
  2.具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引进推广良种100项;推广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50项,开发新产品100项,培育农产品加工科技型企业100家;推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20项,建立新型生态模式示范基地10个。
    
  3.总体安排。按照“服务产业、突出重点、产学研结合、滚动实施”的原则,2006年推广新品种20个,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项目10个,示范推广环保与新型能源科技项目5项,扶持科技型企业20——30家。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科技局、农委、财政局、人事局、供销社、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科技创业行动提供支持、指导和服务。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加强计划和资源的集成机制。本着体系服务农村、工程支持体系、项目保障工程的原则,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涉农计划及科技计划等资源要素要更多地向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项目倾斜,探索开发和推广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集成效应。
    
  (三)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建设。开展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扩大人才智力支持。组织与本地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引进、消化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农村产业技术水平。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市农村科技推广奖的力度,对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和开展服务的科技项目要优先评定奖励;实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后评价制度,对在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通过国家科技部考核,进入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的区、县(市),通过以奖代拨等方式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