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县域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2010年县域经济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2010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提出的“两个三年翻两番”和“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冲刺全国百强县和富民强县为目标,全力实现晋位升级;抓项目带投入,抓调整促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确保综合实力、结构调整、民生水平和生态环境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15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50%以上,1市3县全部建成科学发展先进县(市),新民市、辽中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法库、康平县跻身全省县域第一集团;郊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进入全省涉农区最前列。
2010年具体目标: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力争30%;1市3县增长30%,力争35%。
——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力争30%;1市3县增长40%,力争45%。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1市3县增长50%。
——县域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引进内资44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力争突破万元大关。
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全年超额完成第一个3年倍增目标。全市县域力争通过1年的不懈努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在全省排名中,4个郊区力争提升1位,1市3县力争提升2位,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为全面完成“双五千亿”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在规划方面,以做优产业发展空间为重点,高标准制定和完善县域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农经委、服务业委、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经济和信息化委、中小企业局、建委等部门配合,编制全市县域经济“十二五”规划,编制现代农业、林业和水利发展等专项“十二五”规划;完善县域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完成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完善全市及区、县(市)县域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完善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
(二)在县域工业方面,以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与中小企业局牵头,市财政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科技局、金融办等部门配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恒信融资平台对现代农业项目给予保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担保机构,对县域重点项目给予保障。基础产业、达锐、资金办、土地储备中心优先安排县域投融资项目。对县域经济用地给予支持,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在用地指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进沈阳近海经济区、新民胡台新城、法库经济开发区、康平经济开发区,以及于洪大工业区、东陵航高基地、沈北道义和苏家屯雪松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壮大于洪家具五金、沈北农产品(食品)、光电信息、东陵软件外包信息服务、苏家屯钢管,以及辽中铸锻造机加、新民包装印刷、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产业集群,产值增幅25%以上;每个区、县(市)要培育1—2个超百亿元集群。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风电、碳纤维、钛材料、静脉产业发展,形成县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力推进康平电厂二期、法库辉山乳业和通用航空产业、辽中中钢、新民林浆纸和苏家屯烟酒、沈北华强、于洪中车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新开工488个,力争542个。制定城区产业向县域转移规划,鼓励城区产业向县域转移。
(三)在服务业方面,以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打造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由市建委和服务业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房产局、财政局等部门配合,加速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大力扶持东陵南塔商贸集聚区、于洪太湖步行街、浑河商务城和沈北道义先导区建设。大力扶持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新民胡台新城,辽中近海滨水新城、近海工业新城,法库东湖新城和康平滨湖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前当堡、祝家等14个中心镇建设。重点推进沈阳经济区沈阳段19个重要节点、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资源、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新城集中。着力推动九龙河现代农业等13个农业经济区核心区建设。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新民市、辽中县新开发房地产面积分别达到100万平方米,法库县30万平方米,康平县20万平方米。构建县域商贸中心、乡(镇)购物中心和村屯零售网络三级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形成为“三农”服务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强力推进美国都乐果蔬物流、中国邮政东北物流中心、于洪诚大冷链物流等项目竣工。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沈阳张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10个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四)在农业方面,以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由市农经委牵头,市畜牧兽医局、林业局、水利局、中小企业局、农行和农信联社等部门(单位)配合,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必保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特色农业21万亩。实施“3100”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0万亩。继续实施畜牧业“2158”工程,建设生态畜牧小区。大力发展林地经济,新增林地经济面积5万亩。制定“一县一品”、“一县一业”规划,加速实现“一县一业”目标。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基层农产品检测、执法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27个基层区域性农技推广站。发展能人经济,培植500名农村产业带头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上规模以上农事企业116个。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力争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五)在县域生态建设方面,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推进绿色县域建设。由市水利局、林业局和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环保局、建委、财政局等部门配合,以蒲河流域整治为重点,推进绿色、生态县域建设。重点抓好蒲河综合整治、沈西北防风阻沙带、辽河水系绿洲等工程。推进果树经济林、杨树工业原料林、碳汇林、生物质能源林等4大基地,以及村屯、路旁、湿地、校园和园区绿化等5大空间建设,完成500个村绿化。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与其他功能区相隔离的生态绿化隔离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康平卧龙湖,法库财湖、五龙山,新民小西湖和辽中近海绿洲。推进静脉产业建设,围绕打造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推进中钢北方金属资源加工项目、沈阳进口可利用废物再生示范园建设。建设40座村镇污水处理、实施10家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工程。
(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全面夯实县域发展基础。由市建委、交通局牵头,市环保局、农经委、发展改革委、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配合,加强县城、中心镇和农业经济区核心区的给排水、道路、绿化和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建设30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新增户用沼气9000户,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和沈阳数字林业工程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争全部解决县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一批客运站、候车廊,增加农村公交路线,完成200公里村内路建设。
(七)在人才建设方面,以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为重点,提供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人才保障。由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科技局、农经委等部门配合,制定落实“人才强县”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重点和市场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加快县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科技项目支持,加大科技特派员下派数量,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搭建人才市场化配置平台,培育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建设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加快县域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科技带动农民致富贡献率。整合现有职业培训和教育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
(八)在招商引资方面,以对外对内招商并重,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户。由市农经委牵头,市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配合,设立县域招商资金,专门用于县域招商引资工作。2010年县域要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集群和重点工业园区,依托资源优势,瞄准新兴产业,开展专题招商和专业招商。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联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吸引规模大、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县域。打造项目建设的一流环境,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九)在放权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由市农经委、林业局、金融办、市政府研究室、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途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供销社、农垦总公司改革发展。继续深化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推动现代林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信用社改革发展。加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粮食种植、畜牧养殖业等农业政策性保险力度,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梳理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程序,按照“应放尽放、应简尽简”的原则,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营造县域优良的投资环境。
(十)在工作方式方面,建立健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的调度、督查工作机制。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推进组负责研究确定县域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重要事项、重点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实行月调度制度,每两个月向市委常委会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推进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对2010年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和分解的任务进行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