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沈阳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7月25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请他就沈阳上半年有关深化改革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为读者解读。
“两化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工程设计服务平台等七大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市政府确定的三一重装、沈鼓集团等16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机床集团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换代及产业化等五项申报国家支持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通过国家初审;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运营;沈阳软件出口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重点国企战略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取得新进展,形成了机床集团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资重组方案,完成了东药集团转让上市公司部分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协议签订,推进了北方重工整体上市进程。沈鼓集团整体上市已上报至中国银监会,盛京银行公开上市正在中国证监会初审。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已申报省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和项目66项。
金融生态改革扎实开展
积极推动金融核心区的“南拓”、“西进”,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街和满融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的硬件配套建设取得新进展。成长型企业蓝英自动化股份公司已成功登陆创业板,博林特电梯等企业的上市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设立了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信息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沈北新区以综改先导示范为主题,初步形成了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沈北模式。于洪区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相融共进的新格局。苏家屯区以建设“沈辽鞍海”城际连接带“桥头堡”为目标,形成了“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特色产业村屯”三级节点式城镇化的新模式。
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和平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产业基地”。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成功搭建了沈阳经济区八城市新闻宣传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沈阳文交所交易平台功能,并与华夏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投资50亿元的沈北新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项目顺利签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28家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使622万人次受益,有1700多个社区、村成立了艺术培训服务站,主体活动40余项。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稳步创新
东陵区(浑南新区)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新模式,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督考合一,提高了工作效能。于洪区优化机构设置,对6个涉农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全面完成,精简市属事业单位69家、区县(市)事业单位161家,整合3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