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依据和过程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于2019年7月启动《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起草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经济社会各领域系列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以及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等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基层代表等各个方面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精神,起草形成了《规划纲要(草案)》,并于2021年2月6日经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
编制过程贯穿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站位,全面对标对表,落实中央、省委精神,在市委领导下编制规划纲要。二是始终坚持在人大政协的指导和监督下编制规划。三是始终坚持同心同向,同步同频,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
二、主体框架
《规划纲要》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要求谋篇布局,采用篇章式结构,共8篇20章。开篇部分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部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项重点工作”逐篇展开,安排了16项重点任务,结尾部分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和规划实施保障。
三、总体要求
(一)关于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奋力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二)关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建设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绿色发展和解决“新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表率,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2035年远景目标:沈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成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
同时,《规划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五个领域,提出36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将总体发展目标具体化、数量化。
四、重点任务
(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战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坚决破除制约沈阳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二)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科学统筹精准施策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本和资源,更好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 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以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相互促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六)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共享振兴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