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7〕6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和核心。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87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辽政办发〔2017〕36号)。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文件精神和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由市农经委牵头起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该实施意见。
二、《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家、省文件精神和市领导批示的基础上,结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署要求,征求各方意见制定的,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落实了分工责任。《实施意见》包括指导思和工作目标以及1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即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政策、拓展空间,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持续保持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主要包括鼓励粮食生产向规模高效发展,鼓励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鼓励养殖业向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及鼓励农业品牌培育和升级。
(三)发挥龙头引领促进产业融合。主要包括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发挥流通龙头企业作用促进产销对接。
(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主要包括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多元化多类型发展。
(五)创新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主要包括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民进城,集中土地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进精品线路建设,创建休闲农业品牌。
(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七)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主要包括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八)强化惠农政策引领作用。主要包括突出财政支出保障重点,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
(九)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包括健全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培育制度,鼓励支持职教中心根据需求增设涉农专业。
(十一)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主要包括做好城乡就业统筹管理,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
(十二)完善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城乡救助等制度,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十三)组织领导。主要从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各部门合作等方面确保促农增收工作落到实处。
三、部分内容的具体解读
(一)农产品结构调整中的“三区”划定。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优势农产品核心区,实行精准化管理,按照“适地适种”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定粮食、蔬菜、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三区”划定区域分别要有粮食、蔬菜、特色作物种植习惯,近三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具体说就是:
1.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包括玉米生产核心区和水稻生产核心区。玉米生产核心区。共34个乡镇,玉米面积239万亩,年产量在133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辽河和柳河以北的康平县东南部、法库县大部和新民市北部的27个乡镇,次区域位于新民市和辽中区的西部交界处,包含5个乡镇。水稻生产核心区。共31个乡镇,水稻面积131万亩,年产量在81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和辽中区的辽河和蒲河流域的28个乡镇,次区域位于苏家屯区西部浑河灌渠的3个街道。
2.蔬菜生产核心区。共18个乡镇,年蔬菜产量90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新民市和辽中区的辽河和蒲河之间的区域,以省道107沿线(新民-辽中段)为轴,向两侧辐射,重点有新民市、辽中区等17个乡镇。次区域位于法库的孟家镇,以生产绿色、有机蔬菜为主。打造蔬菜生产核心区面积30万亩,大部分为温室蔬菜,辅以露地蔬菜,是沈阳市蔬菜主产区,对保证我市蔬菜周年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3.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共39个乡镇,特色作物包括花生、西瓜、甜瓜、葡萄、树莓、草莓、花卉、红干椒、杂粮和寒富苹果10个种类,主要集中在康法西北部与内蒙和阜新接壤的风沙地区及新民的柳河流域风沙地区。
(二)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立足农村生态田园风光等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休闲农业业态,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环境建设提升,满足市民养眼、洗肺、乡愁等多重需求,拓宽农业增效空间。
引导四环内逐步取消玉米种植,鼓励推进旱改水发挥生态湿地优势,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体验等农业项目。加快推进沈阳特色休闲农业专业村、高标准休闲农业示范区和采摘园建设。发挥休闲农业园区示范作用,以稻梦空间、梨花小镇、盛京驿站等园区为龙头,突出“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三年时间整合资源重点打造1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引导实行公司化运营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品牌农业、品味农村、品质农民”。
依托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和铁西区发展规划和区域内点位优势,完善一小时经济圈内4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实现集聚效应,形成东部生态观光、南部田园采摘、西部温泉体验、北部民俗创意为主导的都市农业生态园、景观园、休闲园,使其成为市民游乐天堂、农民致富宝地。
(三)关于创建农业品牌。全力推进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沈阳市打造十大农业品牌实施方案》,整合沈阳地产特色优质农产品,构建品牌体系,形成集群效益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市财政从品牌的顶层设计、质量标准到营销推广等予以重点支持。根据沈阳地理、历史、文化、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沈阳盛京大米、寒富苹果、沈阳乳制品、小梁山西瓜、辽育白牛、沈阳杂粮、沈阳西芹、沈阳食用菌、华美畜禽、福来豆制品等十大农业品牌,提高沈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实现品牌价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