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完成省政府工作目标绩效考评任务,按照领导要求,我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沈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草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起草过程
我局于2016年7月启动了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起草工作。最初,参照省体育局的做法,邀请东北大学专家学者组建了撰写团队,召开区县和部分群众体育工作者座谈会,回顾总结十二五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展望十三五我市全民健身愿景,在听取各层面意见基础上,撰写了该计划初稿。
其后,就初稿向省体育局作了汇报;征求了我局机关各处室、相关事业单位的意见,并对局领导、上级部门和各处室、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积极吸纳,形成了该计划草案的第二稿。然后,按照规定运行会签程序,完成了同市发改委、财政局、总工会等部门和各区县共30个部门单位的会签工作。随后,我局针对各部门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实际,对该计划草案进行了结构和体式上的重新整合,对内容进行了全面丰富。形成第三稿后,再次征求了局领导、机关各处室和相关事业单位的意见,并于11月16日召开了该计划草案专题论证会,邀请了省体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城建局等市直部门,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高校专家和区县体育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与会同志热烈发言,充分肯定了该计划草案的体式和内容,同时又提出了一些细小的建议。对这次会上部分同志提出的建议,我局第一时间进行了吸纳调整,形成了目前的计划草案。
二、计划草案的结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主体结构
计划草案包括4个部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8项)和保障措施(6项)。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市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6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0万。全市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三)主要任务
1.弘扬体育文化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播科学健身信息。鼓励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活动。
2.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加快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实现每一个街道建成一个笼式足球场、一个篮球场、一片乒乓球场地,完成街道(乡镇)、社区(村屯)户外休闲全民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全覆盖。全面完成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全市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以上。
二是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规范市、区县(市)两级全民健身中心管理运营。按照“一场(馆)一策”的要求,发挥体育场馆为百姓服务的功能,体现惠民性和公益性。定期对体育场馆开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配套政策,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资助。
三是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培育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示范站典型,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
3.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组织形式
一是强化行政职能。实现全民健身工作横向到边,无缝衔接,巩固和提升体育为民服务的组织保障。
二是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市和区、县两级单项体育协会超过300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达到1000个。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体育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组建单位运动队或全民健身特色团队。
四是强化站点管理。重视和保护各类健身站点的积极性,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健身站点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大众健身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确保我市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等级证书的人数超过3万人。同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研制沈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及表彰奖励办法,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制度,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4.办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一是在“新”上求突破。根据形势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发展,创新办赛内容形式,创造性地开展突出全民参与、彰显沈阳活力、展示城市形象的群众性赛事活动。
二是在“民”上做文章。以市、区县(市)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大型公园(广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健身站点5类健身场所为依托,动员、组织各区、县(市),各企事业单位,各单项体育协会开展比赛周、活动月、冰雪季等系列大众健身比赛、活动,举办沈阳市市民运动会。
三是在“精”上下功夫。打造“两河一湖”健身精品活动平台。创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通过举办沈阳国际冬泳邀请赛、沈阳马拉松赛、国际市民体育联盟首届市民冬运会、沈阳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动力伞锦标赛等国际国内赛事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众健身活动品牌。鼓励各地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品牌活动,创建体现区域特色和风采的“一区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群众体育精品。
5.优化体质监测服务
创新开展科学健身普及宣传与指导,完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持续开展体质监测和运动能力评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国民体质监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据化。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建设全市体育地图在线服务平台和区域全民健身网站,提供健身电子地图、国民体质监测、健身指导服务、健身活动信息,促进全民健身科技水平提档升级。在具备条件的社区、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城乡居民体质干预工作。
6.发展特色体育项目
一是冰雪运动。办好国际市民体育联盟首届市民冬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冬季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冰雪人口达到500万人。支持企业及个人成立冰雪运动俱乐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加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与高校联合建立冰雪运动项目人才培训基地。加快现有冰雪场地的升级改造,提高使用率。
二是健身休闲产业。完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推广适合市民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以及电子竞技、马术等户外运动。实施健身服务精品工程,围绕人、地、物、组织等基本健身要素和吃、住、行、消费、娱乐等基本活动轨迹,推广群众参与性强、普及面广、易于坚持的科学健身项目和健身休闲赛事活动。依托三环绕城高速两侧百余米生态带和浑河、蒲河两条河流“一环两带”的市区级体育设施空间系统,规划建设足球健身休闲场地设施,以及融合徒步、骑行、露营、水上运动等项目的生态体育休闲服务带。
三是足球之都。按照沈阳足球之都十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建成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搭建企事业单位、机关职工足球联赛体制。加快场地设施建设。足球场地数量稳步增长,逐步实现每万人拥有2个足球场地,公共足球场地和符合条件的学校足球场地开放率达到100%。创办沈阳国际足球节。广泛开展足球主题活动,推动全民参与。
7.推进重点人群体育健身
一是青少年体育;二是少数民族体育;三是企事业职工体育;四是残疾人体育;五是老年人群和妇女儿童体育。
8.开创体育交流新境界
拓展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等交流渠道,与北京、厦门等城市建立全民健身交流互动机制,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密切与国际市民体育联盟多方面合作,同德国慕尼黑、瑞典哥德堡、日本札幌等国外城市缔结体育交流友好城市,不仅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市民体育运动先进经验,开创沈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空间,而且传播和推广城市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沈阳理念、沈阳故事、沈阳人物、沈阳产品,提升国际影响力。
此文经市政府批准,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印发。
沈阳市体育局
201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