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关于《沈阳市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处置管理规定》的政策解读
2018年07月26日来源:市执法局
[字体: ] 打印

  一、出台的背景及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处置工作,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的产生、运输、排放等管理,建立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乱排乱卸及沿途洒落等问题,维护良好城市市容环境。

  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01号)、《沈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15项行政许可条件的规定》(建设部令13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规定。

  二、《规定》的主要精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市关于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处置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我市的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处置管理,采取抓两头、控途中、合理收纳等工作措施,全面强化建筑工地、车辆运输、收纳场地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解决目前我市建筑垃圾乱排乱卸、沿途洒落、私设收纳场地等问题。建立并完善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规范化、长效化、科学化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我市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管理能力。

  三、《规定》要实现的目标

  1.自6月15日起,原从事运输车辆可到符合要求的改装厂进行改装;

  2.7月30日,纳入目录制运输企业(网站可查询)、原从事运输车改装(GPS安装、录入大数据平台)具有一定规模,各项管理基本形成;

  3.10月30日,运输企业及车辆纳入清单目录管理,没有纳入清单目录管理的企业及车辆一律禁止从事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

  四、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部门职责、施工工地管理、装修垃圾管理、建筑垃圾运输排放、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建筑垃圾收纳、监督与信息平台建设6大部分。

  (一)关于《规定》适用范围的界定。

  为了兼顾中心城区和各县(市)的适用问题,并和《沈阳市城市管理办法》适用范围保持一致,明确全市实行城市化管理区域内建筑垃圾的排放、运输、收纳等处置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参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建筑垃圾及散流体物料具体界定范围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关于明确政府责任和部门职责。

  《规定》明确市执法局为全市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运输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区、县(市)城市管理部门为辖区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部门,同时明确了城市建设、公安、国土规划、交通运输、物价、财政、房产、环保等部门的职责分工。

  市执法局应在建筑垃圾管理中实行信息共享,发布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回填、利用等供需信息,促进建筑垃圾的供求平衡,推进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还包括建筑垃圾排放处置许可、运输车辆抛撒污染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运输企业的道路运输经营资质、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选址等信息的提供。

  (三)关于行政许可的设置规定。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列为行政许可事项,根据《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的要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条件有6项,对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收纳等内容作了简要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本《规定》将我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细化为建筑垃圾处置目录制核准和建筑垃圾处置(准运证)核准两个方面。这样规定,有利于城市管理部门对建筑垃圾排放和运输等行为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建筑垃圾定义为生活垃圾,国务院412号令已将生活垃圾经营性运输纳入审批项目。为推动建筑垃圾运输市场良性发展,扩大单体规模,借鉴其他城市法规和审批项目,设立沈阳市建筑垃圾及散流体运输资格准入制度。

  (四)关于建设施工、装饰维修的建筑垃圾管理。

  《规定》明确了建设单位对产生的建筑垃圾的管理责任,确定建设单位为办理建筑垃圾排放主体,突出了源头治理。

  《规定》对施工现场提出了采取扬尘防治措施、实施封闭施工管理等7个100%的要求,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公示牌,在施工现场设置车辆自动冲洗设施,或采取其他能够防止扬尘的措施,对装饰维修房屋的建筑垃圾管理根据有无物业服务企业作了不同要求。

  (五)关于收纳场管理。

  《规定》明确了建筑垃圾处置的基本原则,将设置临时收纳场地工作列为市区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之一,鼓励单位或者个人设立建筑垃圾收纳场,要求单位与个人依法向区、县(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申请核查,纳入目录管理。

  五、《规定》的保障措施

  一是市执法局建立建筑垃圾处置工作监管协调机构。二是向社会公布经许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企业名单。三是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前要申领车辆准运证。四是建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信息平台。五是强化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对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实行累计扣分考核制度。六是建立建筑垃圾处置投诉举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