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引育工作不断深入、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构建、八方英才加速集聚、发展能量全面迸发……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沈阳人才事业一派勃勃生机。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沈阳振兴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在沈阳振兴发展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9月实施了“盛京人才”战略,初步建立了“1+21”人才政策体系。
日前,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又出台了“盛京人才”战略的升级版《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沈阳人才新政24条”),以更加创新开放的人才工作理念,以超出百亿元的资金投入规模,将沈阳市人才政策体系从“1+21”升级为“1+N”,以此全力打造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新高地,全面提升沈阳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沈阳人才新政24条’分为深入实施‘盛京优才英才’集聚培育计划、切实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和建立优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4部分,共计24项人才政策,93条具体举措。市人社局局长徐凤翔介绍说,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落地见效,政策效能开始逐渐释放,人才流动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沈阳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稳中有升,普通人才队伍规模平稳增长,沈阳籍人才回流趋势已经显现。沈阳正迎来从“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来”的历史性转变。
在各类人才纷纷汇聚沈阳的同时,在外地工作的沈阳籍人才回归家乡的趋势也十分明显,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我市的人员累计达50379人,其中沈阳户籍占74%。同期,由副省级以上城市转入我市共16170人,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北京、大连、深圳、上海、天津和广州,说明在一线城市出现人才外溢的情况下,沈阳市有效吸纳、承接了部分人才资源。
从专业机构的报告来看,沈阳在《2017年夏季求职期城市竞争指数排行榜》中跻身前五名,仅排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之后。随着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抬高人才落户门槛,以沈阳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的发展优势愈加明显,有利的人才优惠政策、较低的生活成本等,使这些城市的人才对事业更具激情与信心。在智联招聘发布的今年秋季职场调研报告中,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7个重点城市中,沈阳市职场人士的事业信心指数排名第10位。

开创各得其所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解读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阳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处对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报告既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又有深刻的时代创新性;既有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把握和宏观指导,又有着眼于人才工作的具体部署,同时,报告对人才工作的论述也是对人才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实践规律的本质认识,为明确当前和今后人才工作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使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考察时就明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要尽最大力气培养和用好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年轻人成长了,企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培育人才,用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集聚一批有竞争力、有潜力的人才。
人才体制机制和人才政策是影响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和人才政策,吸引、留住、使用、激励、服务人才,就应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地域、产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创新,抓住和突出重点。
要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不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努力构建灵活宽松、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育才识才用才,让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要全方位、多角度拓展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畅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干事、人人干得成事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人生抱负。要营造一个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正确使用评价人才的环境,以更加完备的政策和完善的服务引领汇聚天下英才,注重宣传引导,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呵护人才的良好环境。以此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促进各类人才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从而在沈阳全面振兴的征程上,描绘出一幅群贤毕至、人才荟萃的隽美画卷。
人才成为引进沈阳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
解读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研究员孟庆伟
“沈阳人才新政24条”的出台,适应了沈阳发展趋势,顺应了各类经济组织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在逐步推进中可起到巨大的人才倍增效应。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省市人才政策,需要创造性地与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要紧密联系人才与岗位、人才与专业、人才群体构建的关系,从人性、人本的深层次方面做足文章,让各类人才引进后工作舒服,本土人才工作踏实,新培养的人才后劲充足,使人与工作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职业发展、人与创新创业空间的融合不断得到再创造。
“做好人才工作要做到共享、共创、共建、共联、共融、共事。”孟庆伟认为,人才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管理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工作,要学习并实践用智慧统率人才工作,让各级政府和人才形成党管人才宏观调控下的管理与服务的再创造、创新与创业的再生、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的再融合。要形成跨学科人才的合作与共享,跨专业人才的重组与再造,让知识和科学在沈阳的土地上实现再造,使人才的价值与价格在政策体制内得到放大、增值。
“一个城市的思想是不是前卫,一个城市是不是具有前瞻性,一个城市具不具备文化底蕴,一个城市有没有一批热血青年,一个城市的组织细胞是不是活跃,重点体现在是否有一些能够把人才聚集在一起讨论创业创新的活动平台上。”他认为,人才正在成为引领沈阳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让人才迸发出最大活力,就应该多给人才提供场所和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分享成长心得,使彼此间的思想互相碰撞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