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工作要求,现将沈阳市人民政府2022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公示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减”试点改革,严防校园疫情,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育人质量,迈出了坚实步伐。幸福教育建设开启发展新局,形成“安全、健康、乐学、成长”为核心内涵的建设体系,在全国创新出台幸福教育进社区行动计划,建设60个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送课1.65万课时;高质量教育体系取得新成效,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9%,公办率达到54%,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普通高中省级优质学位占比达到65%,中等职业教育连续3年获省政府激励;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网格监督机制,学校作业家长满意度达到97%,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6%,学生课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多项举措全国领先全省率先,获批东北地区首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教育执法队伍建设等5项工作全国领先,与辽宁大学共建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组建直属普通高中教育联盟、建立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大数据预警系统、建设气膜运动馆、出台“互联网+教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15项工作全省率先。自评结果为“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情况。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工作部署,按照省、市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各项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委教科工委、市教育局联合印发《沈阳市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试行)》,完善市级整体工作设计。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广典型经验;通过线上方式对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进一步强化工作指导。在党建引领“双减”工作中,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课”“党员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引导党员教师主动亮身份、做表率。扎实推进沈阳市教育系统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组建“一带二帮五提升”党建工作互助团37个。将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计划,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指导。全面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将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及时组织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完善党建带团建队建制度,发掘优秀案例,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培育101项市级党建品牌,创建30所市级党建工作示范校。
(二)校园安全工作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组织班团队会8000余场、应急演练2000余场,开展各类专题宣教活动7000余次。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大检查活动。
(三)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全市以落实“三个健康”专项行动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于洪区、辽中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辽宁省仅有此两区入选。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等6所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沈阳市浑南一小、沈阳市南昌新世界学校等42所中小学被评为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校。按照沈阳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要求,压实学校责任,在全市食品安全培训中加入学校营养膳食指导内容。
(四)规范招生与办学情况。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制定《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3年沈阳市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组织各校按照规定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方式同步宣传招生。严格落实中考招生录取工作。严格落实校额要求,坚决杜绝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情况发生。持续开展“四校一社”工作。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从根源上破解“唯分数”观念。持续开展市级“优质示范性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校”“学生发展指导典型校”“普通高中优秀学生社团”评估工作,引导学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五)“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启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双减”达标考核专项行动,增加优质线上教育资源供给,开展9场“名师在线”公益活动,为期18天,受益学生达26100人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沈阳铁路第五小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获得国家和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全面落实课后服务“5+2”要求。出台《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学校引进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课后服务品质有效提升。暑假期间,71所小学实施托管服务,服务学生13.7万余人次,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媒体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并在《教育家》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强化校外培训监管,加强执法力量,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教育部门执法队伍建设“全覆盖”。2022年全年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7.7万余家次,处理处罚机构298家,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218起,整改拆除违规广告牌匾178处,排查整治消防安全隐患699处。建立全市统一收费监管平台和缴费入口,全市1770家证照齐全的培训机构均入驻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校外培训收费监管。
(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严肃师德师风建设。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2022年,研究制定师德师风工作要点及师德典型评选方案,加大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在中国教师报、东北新闻网教育频道、沈阳日报等媒体栏目开展宣传活动。严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以零容忍、出重拳、严问责、强震慑为工作要求,细化时间安排,压实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工作。持续加大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治理力度,紧盯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印发《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沈阳市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四严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违规行为和处理办法。
(七)教育经费保障情况。市级以上专项资金均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提高公办普通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150元/年/生,高于省定标准300元;提高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到8000元/年/生,高于省定标准2000元。同时,鼓励各地区在保证基本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大投入力度。
(八)大班额大校额化解消除情况。2019年率先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实现56人以上大班额清零,提前1年完成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目标任务,走在全国前列。将“严禁产生新的大班额”作为年度招生重点要求,全市无新增大班额。义务教育学校大校额数量逐年减少,全市普通高中无大校额情况。
(九)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情况。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方式,2022年,新增公办学位7350个,公办率达到53.5%。争取到中央扩增普惠学位专项资金3296万元,保障新增公办幼儿园如期开园。及时将学前教育奖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市级承担部分共计1.8亿元全部拨付到位,进一步保障普惠性幼儿园良性运转。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的持续扩增,满足市民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
(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情况。建立长期实时监测制度,对数据进行常态化监测。利用数据监测平台,对市域、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的、动态的、持续性的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形成了《沈阳市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基本情况与数据分析报告》,对全市近两年基本均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进入预警范围的地区进行预警;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了《沈阳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报告》,对各地区基本均衡近三年综合差异系数进行监测。
三、存在问题
(一)政府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还客观存在,部分地区的学位供给压力持续增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校额消除化解还不彻底。2022年全市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个别学段未实现逐年只增不减要求,在新建、改扩建学校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规划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二)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市通过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式全面系统打造育人生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途径,但学生的体质健康还需进一步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较上一年未下降。
(三)校园安全工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存在不均衡情况,部分学校安防硬件设施未实现全面达标;中小学和幼儿园师生安全意识和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还需深度融合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保障力度,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落实。构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机制,探索“沈阳游戏”新模式,县域“学前双普”全部完成达标创建。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机制,探索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新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100%。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式发展新模式,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特色普通高中、县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新增3-5所省特色普通高中。构建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机制,推进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组建跨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联盟。
(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五育并举”在实践中有效落实。构建体育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平时练、假期赛”体育竞赛新模式,完善足球赛事,搭建沈阳国际青少年赛艇邀请赛平台。构建美育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小学阶段兴趣化、初中阶段多样化、高中阶段专项化课程体系。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培育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学生身体健康家校社三级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体育锻炼、校园健康教育、体育项目日常训练和校内比赛,综合提升学校体育和卫生设备设施,常态化开展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调查分析和干预。
(三)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奠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动态补充新机制,面向高校、社会动态补充教师队伍所需专业人才,积极缓解教师紧缺问题,大力化解区聘、校聘教师存量,提高专任教师高学历层次,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常态化义务教育教师轮岗工作,每学年交流一定比例教师。实施教师待遇保障新举措,建立教师薪酬待遇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政策。
(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筑牢学校和师生安全防护墙。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切实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扎实抓好学校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学生心灵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实施家庭心理防控行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行动、珍爱生命教育行动、社会(社区)心理健康防控行动,引导家长改善沟通方式。综合提升学校心理教育软硬件条件,建立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心理大数据预警系统,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健全学校安全预防教育体系,开展“成长日记”活动,完善家访工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