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政府信息 -> 公 告
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时间:2007年02月12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07年02月12日

  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沈政办发〔2006〕16号)精神,经各区、县(市)及有关单位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论证,拟推荐以下21个项目为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现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化局反映。

  公示时间:2007年2月8日至2月17日

  联系电话:22830756

  电子邮箱:wenhuachu5@163.com

  通信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八经街10号

  邮政编码:110002

沈阳市文化局
2007年2月2日

和平区

  1、沈北鼓乐反堂调吹奏技巧 

  “反堂调”俗称“倒扒皮”,是唢呐传统吹奏技法的一种,曾在东北地区的鼓乐中普遍流传。“反堂调”是在原曲对应的基础上以唢呐的第七孔(筒音)发出的音为轴,产生的全新音乐旋律。主要技法:一是反堂加花变奏;二是借字后反堂;三是反堂与原曲对句变奏。反堂调的创作手法,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沈河区

  2、胡魁章制笔工艺

  “胡魁章”毛笔源于中国历史久享盛名的“湖笔”。咸丰四年(1854年),浙江人胡魁章在沈阳的四平街(中街)开办了“胡魁章笔庄”。其制笔工艺独特,手工操作,生产的毛笔:尖、圆、齐、健(即:尖锐有峰、笔身浑圆、散开平齐、刚健有力)。其中“狼毫”以东北黑龙江地区大草甸子、大山丘特有的黄鼠狼尾毛为主;“羊毫”以山羊毛为主;“兼毫”是用两种以上硬毛、软毛按一定的配比而成。

  3、西关回民龙狮斗 

  西关回民龙狮斗是民族舞蹈艺术。清光绪年间,老艺人铁鲁章把流传于河北一带的龙狮斗带到沈阳西关(回族聚集区),并在每年回民“开斋节”上表演。其表演形式是舞龙加舞狮,包括狮子下崽、大狮与龙争斗、大狮逗小狮以及小狮间打逗玩耍,以锣、鼓、镲、唢呐为伴奏器件。“龙狮斗”是产生于回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所形成的独特回民舞蹈风格和特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4、满族珍珠球竞技 

  满族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远在清太祖时期,满族青年男女在河水中采珍珠,劳作、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把满族的渔猎生活演化成至今的珍珠球竞技。这是一项集体项目的竞技,双方各寓意珍珠精和采珠人,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该项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满族人民从渔猎生活到农牧生活的进化过程。

  5、沈阳民间传统灯谜    

  据史料考证,以汉字为创作素材,悬挂谜笺,上元商灯的“沈阳灯谜”活动的真正兴起约在清代晚期。光绪初年,盛京名士缪润绂(字东霖)与文友在盛京鼓楼南的文山房组织 “灯社”,逢节假日时,“灯社”便在鼓楼附近茶馆内悬挂谜笺,供茶客猜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盛京首个具有规模的社团“鸿雪轩灯谜会”诞生。沈阳灯谜研究会从事该项活动多年,范围主要集中在沈河区(沈阳故宫)一带。

铁西区

  6、安氏龙灯制作工艺

  耍龙灯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翟家镇小于村安氏制作龙灯至今已上百年历史。融满、汉文化于一体的安氏龙灯传统制作工艺在翟家镇及周边农村地区有很大影响,每逢春节等农历节日都要耍龙灯。安氏龙灯制作技艺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依然保留着鲜明的传统风格和制作工艺。

大东区

  7、东关“四绝菜”传统烹调技艺

  “四绝菜”馆于1910年,由河北人国锡璋在奉天关东小津桥地区选址创建而成。所谓“四绝菜”即是“熘肝尖、熘腰花、熘黄菜、煎丸子”,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以刀工娴熟、制作精细、口味醇厚著称。

东陵区

  8、王桂香民间剪纸

  王桂香生于山东省。她的剪纸技艺,师承于她的母亲。她把关内剪纸细腻、传神与满族剪纸潇洒、大气的特点,融汇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风格。她的剪纸作品:窗花、狮子滚绣球、麻姑献寿、太平天象、王小卧鱼等,成为考察一定时代风情的镜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

  9、东陵满族民间故事  

  东陵满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充满满族风情。既有满族神话故事,又有满族生活故事;既有风物传说;又有人物传奇。主要由那永胜、姜淑珍、肇恒昌等满族故事能手所传承和讲述。他们讲述的满族民间故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陵满族民间故事体系和故事传播圈儿,构成了东陵满族民间故事的主体和特色。

于洪区

  10、薛天智民间故事 

  薛天智,一九三四年生人,自幼受母亲商玉书的熏陶,通过母亲的讲述记忆了大量的故事。由于其居住地是汉、满、锡伯等民族杂居的地方,在那里流传着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习俗的传说和故事,也丰富了薛天智的故事内容。他讲的故事包罗了社会万象,大部分故事内容积极健康。

苏家屯区

  11、王玉芬民间剪纸                 

  王玉芬祖籍山东,自幼耳濡目染母亲剪纸活动,师从其母,12岁正式学习剪纸。优美的自然风光,赋予了王玉芬剪纸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她的作品多为吉祥图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充满了多民族文化元素。

  12、于宝良古建筑彩绘技法    

  于宝良16岁开始跟随张秀(张秀是东北地区有名的彩绘大师,绘画作品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学习古建彩绘,得师傅真传。所用技法可分为三大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主要用在宫殿、寺庙和庭院楼阁等。

  13、白清寨传统唢呐 

  白清寨乡民风淳朴,乡情浓郁,由于山清水秀略带封闭的地理环境,保留和传承了白清寨乡传统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白清寨唢呐以传统老曲牌为主,将几百年前的乐风保留至今,有记载传统唢呐乐谱共有曲牌70余篇。白清寨唢呐在历史进程中,传承的各种曲牌均由古老记谱方式---工尺字记录在《万谱同宗》中。

沈北新区

  14、锡伯族喜利妈妈 

  “喜利妈妈”在亘古时代是一位锡伯族富有传奇色彩的祖先。传说她经过数年营救九百九十名童男童女,为须卜(即锡伯)人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锡伯人为纪念她,以结绳记事的方式,延传为宗室传承的家谱。喜利妈妈是锡伯族人没有文字的家谱,是锡伯人团结游猎的原始记录,是恳求世代繁荣兴旺的象征。

新民市

  15、杨久清回族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故事家杨久清,1919年生于新民县大民屯镇。天南海北的客商和艺人带来的故事,是杨久清民间故事社会传承来源的一部分。而他讲述的998则故事主要来源于家族传承。杨久清是辽河平原中部地区富有回族特色的口头文学讲述者。他8岁就开始讲民间故事,多以情节曲折生动见长,讲述风格幽默、语言生动。

辽中县

  16、辽中鼓乐

  辽中鼓乐出现于清朝末年,兴盛于民国初年,至今流传一百余年的历史。吹奏技法口气适度,指法娴熟,行腔圆润,收放自如,音色悦耳,婉转动听。主要曲调有:句句双、大秧歌、万年花、小河沿、过街楼、八仙庆寿等。

法库县

  17、桃山白酒传统酿造工艺

  桃山白酒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由清廷公主下嫁蒙古王时从京城带来的酿酒人所生产。道光年间扩大了规模,生产的白酒声名日盛。因白酒产地位于法库县桃山村,所以称为“桃山白酒”。桃山白酒酿造采取传统工艺润料、磨碾,并且一直沿用传统老五甑操作法,保证桃山白酒 “清香纯正、醇厚爽口、协调适度、回味绵长”等特点。

  18、法库王缸炉制作技艺

  法库县缸炉烧饼是东北众多风味小吃中的佼佼者,为清末张师傅首创,1902年传于王殿玺师傅,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因制作工具为陶瓷大缸,故名“缸炉”,被誉为东北一绝。王缸炉在选材上始终延续传统方法,文火慢烤,直到馅里的肥肉被烤化,其油透过层层面皮,结合油酥透到烧饼外面,芝麻粒粒鼓圆,烧饼外面变成金黄色。

康平县

  19、康平皮影戏  

  康平皮影起源于19世纪中期,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吸取了东北民间小调、二人转等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主要传统剧目有:《秦英征西》、《三请樊梨花》等,造型生动逼真。康平皮影戏的剧目、唱腔、音乐、影人造型独具特色,是典型的东北皮影。

沈阳评剧院

  20、鑫艳玲评剧表演艺术

  鑫艳玲,出生于1926年12月29 日,11岁拜 “四季红”张振东为师,学戏3年,16岁正式登台唱主角。鑫艳玲深受剧坛筱麻红、王金香、刘翠霞等人唱腔和表演的影响,她继承了奉天落子时期高亢洪亮、粗犷豪放的风格,融合冀东影调的浓郁韵味,形成具有音域宽广、行腔自由、高腔激越、低腔浑厚、嫩而不姣、醇而不飘的弹性“疙瘩腔”。她所形成的演唱风格,对评剧艺术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沈阳京剧院

  21、周仲博京剧表演艺术

  周仲博,沈阳京剧院文武老生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1925年8月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周凯亭学艺,6岁便开始登台演出,艺名为“盖神童”。他文武兼备,声音高亢响亮,武功扎实,戏路宽广。他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汲各家流派之艺术精华,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北京剧界文武老生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徐策跑城》、《失空斩》、《四郎探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