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沈阳市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第六部分)
时间:2006年10月25日来源:null
[字体: ] 打印
null 2006年10月25日

  六、提高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16.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切实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努力打造一流的文化发展环境,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单位,一流的文化人才,一流的文化产品,一流的文化活动,把我市建设成先进文化城市。

  ——加大设施投入,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以建设先进文化城市、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为目标,按照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要求,集中建设一批能够代表城市形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厚地域文化风格的现代都市文化设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沈阳市少儿图书馆、市博物馆、沈阳艺术中心、沈阳音乐厅、沈阳杂技厅、沈阳大戏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普查、界定历史文物,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注重基层建设,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以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区(县)、街(乡)、村三级文化广场;城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实现区域内图书资源共享;每个街道、乡镇、社区都有适应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文化站(室)。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举办新春庙会、沈阳艺术节、四季文化广场,开展书友会、歌友会、票友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2010年实现全市农村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的目标。

  ——实施四大工程,创造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文艺创作工程,推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摄影以及新闻、出版各门类的精品生产。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编具有高艺术水平的京、评剧目,争创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实施高雅文化发展工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现代优秀文化成果,创作、策划、运作一批优秀舞台剧、音乐会等高雅文化品牌。实施新的“十百千”工程,推出十大文艺精品、百名文艺名家、千名文艺新秀。

  ——加强社科研究,增强文化创新力。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作用,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整合辽沈地区社会科学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的作用,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建设沈阳社会科学大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优秀成果评选、优秀社科工作者表彰的工作机制,推动哲学、社科理论研究上台阶、上水平,为沈阳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建设文化园区,构建文化发展载体。规划建设好金廊、运河文化带和棋盘山文化生态区。在现有城市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在金廊沿线、运河沿岸和棋盘山地区,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文化设施、绿化景观建设和自然生态开发保护,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把文化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将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优势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城市内涵、文化底蕴更加集中厚重,全面提升沈阳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

  17.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工程、基本医疗网络体系构建工程、重点医院(专科)建设工程、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夯实卫生事业基础,推进卫生事业改革,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理体系。依托市急救中心建设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新建太原等8个急救分站,更新急救车辆,建设院前急救车辆消毒站,出诊车平均到达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依托市职业病院,建设人体毒物检测救治中心。整合区域资源,建立重大创伤、烧伤、核污染及群体性事故受伤人员救治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动员机制。新建太原街、中街两个采血分站,改造市传染病院门诊楼,依托市胸科医院建设沈阳市呼吸病研究所。加强对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的监督、监测。完善卫生监督法规,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办公设施、装备、信息化建设、检测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对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我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治水平。加强和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其具备开展疾控工作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乡镇防保体系建设,落实防保村医预防保健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网底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完善服务功能,做好预防接种、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防治等工作。

  ——构建完善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通过各级政府投入,县(市)、区重点办好一所县级中心医院,重点建设好乡镇中心卫生院,提高和规范农村卫生院和卫生室装备标准和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二是构建城区两级医疗体系框架,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按照3-5万人或步行10-15分钟的服务半径,调整区属医院的布局和服务方向,使每个街道都有一所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市属医疗资源,规划建设东、西、北部三个市级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开设国际医疗病区(房),形成服务体系,提供便捷服务。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快卫生事业改革步伐。通过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资源重组,整合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布局。整合现有政府主办的二级(甲等)医院,通过政府补贴、医院自筹等办法,重点办好一批在全国及省内有影响的专科医院,新建市妇婴医院,改扩建市骨科医院、市皮肤病医院、显微外科中心。筹建沈阳中医名医馆,吸引国内知名医师坐诊。调整区属医院服务方向,采取缩减规模,关、停、并、改或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等形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放医疗卫生市场,进一步发挥部队、省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打破公办医院垄断地位,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收购公办医院,参与公办医院股份制改造,吸引投资建设涉外医院。

  ——加强医疗救助工作,构建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救助体系。一是逐步增强医疗救助经费规模,改进救助办法,扩大医疗救助范围。二是开展医前救助,对确诊病人,可申请医前救助金,使贫困居民小病早治、大病敢治。三是利用现有资源或引入民营资本建设惠民医院,对特困急症、突发无人救助伤员,不需支付费用,可先行入院救治,对医疗救助对象实施零利润用药。

  ——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组织专家编写饮食、健身科普读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健康公益栏目,面向市民开展经常性的卫生科普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落实重点精神疾病的监测、治疗和康复措施,广泛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工作,降低精神疾病患病率。

  18.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要以承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为契机,积极筹备场馆改造和建设,努力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培育体育市场。到2010年,逐步建立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市场繁荣、体育设施先进,管理机制科学的体育事业新格局。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要加大对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好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到2007年,在浑南建设完成能容纳6万人的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同步建设一座能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综合体育馆,一座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游泳、跳水馆和网球场。要将体育用地和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建设,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体育广场,沿浑河沿岸建设体育长廊,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向纵深发展。建设并管理好健身广场、健身公园、健身路径、健身中心等健身场所。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力争到2010年全民健身路径器械进社区达到100%,全民健身路径器械进村屯达到80%。要面向社会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所。要组织开展好青少年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以及各行业的体育活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国民体质测试和检测工作,要在每区、县(市)建立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构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实施奥运战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为重点,巩固和提高我市竞技体育在国内的地位和综合实力。通过承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全面提升沈阳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

  19.重视特殊群体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两个发展《纲要》,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要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建设及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女干部比例,使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实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法规和政策,从法律上、制度上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要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儿童发展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推进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公益广告宣传都应列入妇女儿童发展内容。扶助贫困妇女,拓宽就业领域,改善就业机构,增加就业机会。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认真宣传贯彻《老年法》,通过政府引导和动员社会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打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方向,完善老年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以老年活动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性、示范性工程,各区县(市)要充分挖掘现有卫生资源建设一批集老年养护、老年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心理治疗为一体的老年养护中心。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各街、乡(镇)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老年日托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

  要制定优惠政策,动员社会资金发展集中式养老,积极发展商业性养老,异地休闲养老。鼓励社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出行、休闲消费、健身养身、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特殊要求。积极支持、发展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辅导培训机构;抓紧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减轻农民养老负担。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提高老年人优待标准,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

  ——完善残疾人工作体系,打造残疾人事业发展平台。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进一步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各级残疾人组织,建立并完善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构筑社会化、法制化、人文化的残疾人工作体系;完善基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覆盖面达到40%,残疾人综合无障碍建设达到95%以上,进一步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农村贫困地区达到85%以上;促进残疾人文化生活融入基层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之中,普及12年特殊教育,满足残疾人升学、发展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推进残疾人就业,扶助残疾人创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植少数民族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基本生活条件。全面实现少数民族村(含自然屯)“村村通自来水和柏油路”;进一步改善各民族乡镇中小学、卫生院和养老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建设沈阳市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持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