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至24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沈阳市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个季度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足,“缺大少新”问题依然突出,消费恢复还有空间,进出口增长缓慢;二是工业增长一企独大的问题比较突出,除华晨宝马外其他规上工业对经济支撑力度不够,7个行业增速由正转负;三是重点领域风险仍然存在,“三保”压力加大,“保交楼”任务艰巨。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研判,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沈阳实际,做好下半年的工作。为此,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央企以及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开展精准招商,发挥头部企业作用推进产业链招商,争取招引一批关键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注重发挥本地央企带头作用;二是抓好华晨宝马、亿纬锂能等重点项目以及地铁等基础项目建设,做好融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着力推进项目落地转化;三是巩固扩大消费,大力发展“夜经济”和“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模式,推动直播电商等线上经济快速增长,加大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消费场景推荐力度,做大营利性服务业;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展“空陆海网”开放通道,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一是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二是支持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好龙头企业“链长”带动效应;三是继续推进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等科创空间建设,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产城融合水平,积极引导优质要素流向新兴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四是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围绕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抓实抓细各项助企惠企措施的贯彻执行,切实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持续推动“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二是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央地合作;三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四是加快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认真落实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与重点区域战略协同对接,深化京沈对口合作,不断提高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保交楼”房屋交付任务完成,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楼宇,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二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保障好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三是做好粮食秋收工作,支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发展县域经济,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提速提效,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