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沈阳在行动
辽中区
向北向未来 全力打造沈阳对外开放桥头堡
时间:2024年12月05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12月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辽中区:向北向未来,打造沈阳对外开放桥头堡”新闻发布会。辽中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晓波作新闻发布并会同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辽中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向北开放的工作部署,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1—11月辽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5.9亿元人民币

  其中,对俄贸易额实现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69%

  战略定位

  将园区规划建设与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紧密结合,立足辽宁省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将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建设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撑地、创新示范区”。

  功能定位

  聚焦辽中区装备制造及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节能环保、保税加工及现代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将园区定位为辽宁向北开放陆海链接战略枢纽、辽宁对俄经贸合作服务创新示范区、沈阳都市圈“保税+”产业集聚平台。

  规划布局

  形成了“两核两轴、五区联动”的空间布局,在起步区、推进区、拓展区梯次推进、分批建设。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已经从规划变为现实,定位更加明晰、功能更加完备,园区建设初显形象。

  定目标抢机遇 发展新优势更加凸显

  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辽中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要素优势,坚持战略性布局、高标准推进,以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建设。

  搭平台拓通道 合作新路径越走越宽

  坚持“平台+通道+产业”的发展模式,搭建“四平台”,拓展“五通道”,走出向北开放新路径。

  探索“央地合作、债贷联合”新模式,综保区辽中园区一期28万平方米标厂和配套设施已经完工,二期用地获国家批准,中俄食品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辽中壹号国际商务服务中心即将投入运营。

  深化多领域对俄合作,与俄80家政府组织和商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与莫斯科格林伍德国贸中心、中白工业园实现双园互动,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达成了多项合作成果。

  拓展“公铁海航网”通道建设,综保区至莫斯科TIR国际公路运输已经开通,近海铁路枢纽即将运行,对俄跨境电商贸易强势增长,通关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区域海铁联运枢纽优势不断彰显。平台通道优势作用叠加,推动对俄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抓项目强招商 产业新动能厚积薄发

  围绕国际贸易和实体产业,在推进“四个一批”项目建设上持续攻坚,以高质量项目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奔赴,赴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在莫斯科开设常驻招商代表处,成功举办2024中俄(沈阳)经贸合作洽谈会,与俄罗斯乌法市加里宁斯基区正式缔结友好城区。

  坚持谋划落地同步推进,加快项目签约落地,俄罗斯联合糖果等93个项目完成签约,中蒙俄贸易物流等54个项目落户园区。同步推进项目谋划,聚焦一般贸易、转口贸易、仓储物流、检测维修、加工生产等领域包装储备了160个项目。

  坚持贸易实体协同发力,“保税+”项目集聚成势,长燊电子项目投产运行,华强国际化妆品项目即将投产,白俄罗斯乳制品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俄罗斯蜂蜜项目即将进场施工,还有食品包装、植物油生产等一批保税加工项目正在洽谈推进。中俄、中白贸易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特色商品馆运营良好,白俄罗斯食品研究院挂牌启动,园区注册企业达45家,形成了“贸易+实体”“企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今年1—11月,辽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5.9亿元人民币,其中,对俄贸易额实现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69%。

  提能级优服务 开放新高地聚势而强

  目前,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已成为辽宁省内建设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善、开放功能最完备的对俄经贸合作平台。

  辽中将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拓展通道运力、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综保区辽中园区一期早日实现满园扩园,二期尽快实现全面启动。深入拓展通道建设,放大背靠母城面向海港的区位优势,推动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近海场站正式运营。全面构建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区港联动、通关物流、金融结算、商品集采、人才服务、产业合作等服务功能,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积极筹备2025年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全球招商大会,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入园发展,推动园区做大做强。

  发布会相关问答

  1.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开发建设进展如何?

  辽中区委常委、副区长(负责区政府常务工作)张健:近年来,辽中区紧紧围绕“打造沈阳对外开放桥头堡、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沈阳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定位,按照“两核两轴、五区联动”的规划布局,通过与中交、中建、中铁等央企深度合作,累计投入资金30余亿元,全面推进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开发建设。

  起步区,投资25亿元的沈阳综合保税区辽中园区一期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经完工,投资2.17亿元的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近海场站项目纳入国家铁路系统,综保区、公铁海枢纽两大核心引擎蓄势待发。

  推进区,投资3亿元的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即将竣工,俄罗斯风情街正在谋划设计,以迎宾路综合服务轴、开发大道产业发展轴为中心,商贸服务区、产教科研区、产业配套区、循环经济区、城市生活区五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初现雏形。

  拓展区,蒲东街道、茨榆坨街道东西两翼日益丰满,新城、产业园区、中心镇一体推进、协同发展,“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其中,沈阳综合保税区辽中园区一期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口岸作业区、保税监管仓储区、冷链仓储区、出口加工区、中俄食品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研发检测维修中心等已完工,并陆续投入使用;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近海场站)项目,办公大楼、海关查验平台等核心功能区已建成,18000余平方米的转运仓库、冷库等配套设施主体完成;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辽中壹号商务服务中心项目,14栋商务办公楼正在装修,12栋厂房竣工,部分企业已入驻。

  目前,起步区基础设施完备,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各类投资项目的需求。

  2.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作为沈阳对俄合作的重要支点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沈阳辽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高继辉:我们依托沈阳综合保税区和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近海场站的功能优势,持续深化“平台+通道+产业”发展模式,成功举办了2024中俄(沈阳)经贸合作洽谈会,积极参与第二届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等大会,大会对接了中白工业园、白门生物科技、阿雷亚尔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

  年初以来,我们在莫斯科挂牌成立了驻俄罗斯代表处,并与俄罗斯政府组织、商协会、企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待俄罗斯南部联邦、吉尔吉斯斯坦企业代表团、俄罗斯特维尔州代表团等数十家考察团组;与俄罗斯乌法市加里宁斯基区签署友好城区协议,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文化、数字等诸多领域,拓展全方位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累计签约俄罗斯联合糖果、企发俄罗斯特色商品馆、白俄罗斯特色食品研发中心等项目93个,完成注册晟隆进出口贸易、嘉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45家,落地白俄罗斯乳制品、大连毅都、韵达供应链等保税加工及贸易项目54个,其中,白俄罗斯乳制品项目是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第一个保税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目前已完成主体施工,预计明年5月份实现试投产。

  1—11月,我们对俄贸易额5.4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贸易额3.3亿元人民币,占比61%,以冷冻生鲜、乳精粉等多种食品类产品为主;出口贸易额2.1亿元人民币,占比39%,主要涉及二手车、果蔬生鲜、铸造件等多种产品。到今年年底,预计对俄贸易额将实现7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激发地方和企业活力,不断提升和扩展对外开放水平。

  3.围绕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平台”“通道”建设方面具体工作举措及成效有哪些?

  沈阳辽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商务局局长朱大勇: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规划建设以来,我们坚持“平台+通道+产业”的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四平台、五通道”建设。

  “四个平台”方面:一是综保区开放平台,拥有国家级开放平台政策优势,一期2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陆续交付使用;二是合作交流平台,已与80家政府组织和商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对俄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深化拓展;三是进口商品展销平台,沈阳俄罗斯特色商品馆运营良好,实现“线上销售、线下展示”有机结合;四是国际商务服务平台,依托辽中壹号打造“一站式”国际商务服务中心,塑造良好产业生态。

  “五个通道”方面:锚定打造辽宁向北开放陆海链接战略枢纽这一定位,积极畅通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网络五个通道,特别是公路通道方面,在实现中俄卡车航班双向互通基础上,正全力打造中国沈阳国际公路运输(TIR)集结中心和示范区。铁路通道方面,全力推进中俄货运铁路开行,今年底将举行首发仪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