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是“三城联创”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大东区从问题最突出的二台子村整治入手,坚持领导包保,强化问题导向,探索并实施了“六步”工作法,探索出城乡接合部整治提升的“大东路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大东区16个城乡接合部焕发出崭新气象。6月10日,全市创城工作现场调度会在大东区召开。市长姜有为在会上指出,大东区对创城工作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成果显著,主要特点是领导重视,工作深入,聚焦问题,坐标前移,面上推开,点上突破,特别号召各地区要学习借鉴大东区治理城乡接合部“六步”工作法等经验,有效破解创城工作难题。
全力攻坚
率先形成二台子村创建模式
大东区二台子村是城乡接合部各类问题汇集的一个缩影:一是环境管控体系不完善,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差;二是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未硬化,房屋、沿街墙体破损严重,没有绿化及照明,没有活动场地;三是由于养殖业的存在,该村粪便四溢,蚊虫孳生,垃圾成堆,脏乱差严重;四是政府实施征收后存在大量的空地,近年来成为排残排土的堆放场。
种种障碍,都没能阻挡创城的节奏。大东区大胆引入了社会化扫保,同时积极宣传“三城联创”,提高广大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进而形成了村集体为主、环卫社会化公司为辅的基础管控体系。
骨头难啃,攻坚更要见真功夫。一是对垃圾和“三堆”杂物进行彻底清理,清除陈年垃圾杂物500余车,清理出了公共土地;二是以区政府为主,村集体参与,共同投入对道路、民房、墙体、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修缮。共墙体粉饰2万余平方米,道路硬化6公里,架设路灯9盏,种植灌木2000多株,利用清出的空地建设了村民文化广场;三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残土堆,实施覆土美化,成了一道新景观;四是对于剩余的大片征收空地,在区政府授权下,由村集体承包管理,变成社会车辆停放场。
争创卫生城,处处换新颜,二台子村开始呈现出惊人蝶变。目前二台子村已成为大东区创城示范村。
强力推进
形成“一村一策”的精细化管理
课题新、基础差是城乡接合部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必须迎难而上。
大东区在全区各个城乡接合部复制推广二台子村的创建模式,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综合整治行动,不断改变地区环境面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高位推进,实行区级领导包保制。大东区每名区级领导包保2-3个城乡接合部,每周深入城乡接合部至少一次,现场指挥调度,现场解决问题。通过与每个村“面对面”这种扁平化管理方式,做到逐个村解决问题,逐个项目达标。
突出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对16个城乡接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总结出大东区在城乡接合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包括工程措施不够,“三堆”杂物普遍,各类垃圾积存、散倒,旱厕众多,道路破损或未硬覆盖(近20万平方米),废品收购站多(40余家)等。针对这些问题,按照“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的方式进行汇总整理,一村一策,建立问题清单,细化到具体责任人,并实施销号管理。
首创“六步”工作法
树立起沈阳市“新标杆”
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大东区坚持建管结合,破立并举,投资2900万元,同时探索总结出城乡接合部整治“六步”法,取得明显整治效果。
拆违建:拆除私搭乱建,以村路为轴,沿街两侧的违建全部拆除,目前共拆除违建150000平方米;
清杂物:集中力量清脏治乱,对“三堆”杂物和积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对沿街(村路)的建筑立面进行粉饰,共清理垃圾17000吨,粉饰立面20000平方米;
除旱厕:按照沿街不能存在旱厕的最低标准,对16个城乡接合部进行逐街排查,制定可行计划,拆除与新建统筹进行。目前拆除旱厕85个,新建水洗公厕25座,同时拆除居民自用旱厕200余个;
修村路: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文官地区的26条村路今年已列入了城建计划,目前已基本完工。道路问题集中的前进地区分类施策,与主要街路相连的31条村主路全部进行硬质覆盖,156条村间的泥土小路因地制宜地用山皮石进行硬化处理,同时适当增设排水沟,解决百姓排水的问题;
常扫保:引入社会化扫保,强化日常保洁,形成了村集体为主、环卫社会化公司为辅的基础管控体系。同时,拆除全部敞口垃圾池,统一更换钩臂式移动垃圾箱27个,增设垃圾容器600个,结合各村实际有效加大扫保频次及垃圾清运次数;
入户宣:牢牢抓住宣传发动这个法宝,做好整治前、整治中和整治后宣传发动工作。整治前,街道、村做好前期入户宣传,通过送一封信、张贴拆违公告、社区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广而告之;整治中,调动群众积极性,号召大家自拆违建,并征集整治好招法;整治后,在村出入口等显著位置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及整治前后对比宣传栏,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实行志愿者包保定期维护制,利用多种形式号召居民宣传创城、支持创城、参与创城。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傅淞岩 通讯员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