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及省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推进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支撑,结合沈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工作及分工
(一)重点任务
1.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发挥好党校、干部学院等阵地作用,运用好全市四级理论宣讲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实施“四个一批”宣讲阵地建设工程、“百千万”理论宣讲员队伍建设工程,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我的梦”“青年大学习”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把握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全市人民理想信念根基。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选树命名推广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点和案例。持续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深入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等规范守则,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街道社区、商业街区、建筑工地围挡等广泛刊播展示。持续结合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和沈阳法制宣传周等,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德法兼治,学习“枫桥经验”,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沈阳。
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中蕴含的丰厚道德资源,持续开展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建好用好盛京皇城景区,保护利用好名人故居,打造中国旗袍文化节等沈阳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大力开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沈阳艺术节和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创作一批彰显沈阳气质和特质的优秀作品,涵养城市文明,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利用“先导讲坛”“四个讲堂”等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建好用好雷锋文化陈列馆,做好“印象沈阳”展览,深入实施“沈阳抗战故事汇百千万”宣讲工程,充分挖掘沈阳推进振兴发展生动实践中涌现的英雄模范、蕴含的时代精神,赓续精神谱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二)深化道德教育引导
5.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学生品行培养手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机制,创建沈阳市优质均衡示范校。强化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教育,组织开展“中小学学雷锋志愿服务”“科学家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建设校内外劳动基地及综合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选树教师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弘扬高尚师德,做“四有”好老师。培育优良校风,组织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校园文化节、体育节、音乐节、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
6.用良好家风涵育道德品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落实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见》,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用正确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7.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沈阳人物等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办好“感动沈阳人物”年度颁奖典礼。广泛选树“最美沈阳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持续推出各行各业先进人物,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持续开展社会捐助、慈善救助、走访慰问和邀请参加全市重要文化活动,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8.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把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新闻报道和娱乐、体育、广告等各类节目栏目中。加大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平台,推出言论评论、理论文章、对话访谈、案例评析等,以事说理、以案明德。发挥市属媒体《以案说法》《看今天》和“曝光台”等节目栏目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社会公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现象,及时进行批评、驳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推动传媒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
9.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五个一工程”评选创作为龙头,发挥国家级、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和奖项奖评的牵动作用,推出一批具有沈阳特色的精品力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管理,整治低俗演出、低俗文学,清理网络视听节目、网络直播和网络游戏中的不良内容。把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文艺评论、评介、评奖的重要标准,建立和完善沈阳市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持续净化文艺行业风气,端正创作思想,开展“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组织好文艺骨干和文艺工作者培训,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
10.发挥各类阵地道德教育功能。打造国家级、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推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覆盖。扎实推动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核工作,发挥教育功能。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各级党群活动中心、工会阵地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用好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户外媒介,营造明德守礼的浓厚氛围。
11.抓好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创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以反面典型为镜鉴,不逾法纪红线、不触道德底线。开展好青少年群体教育引导,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建立健全全社会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成长发展机制,实施“为了明天-青春自护•益起来”自护教育,优化“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推动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公众人物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自律,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三)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12.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紧密结合全市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文明观赛、文明礼让、文明祭祀等行动,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文明规范。完善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推进街道社区、交通设施、医疗场所、文体场馆等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推动景区景点提质升级,优化公共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为人们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创造良好环境。
1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宗旨,持续开展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社会环境文明提升行动,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动态管理、督查测评、工作激励、市民参与等工作机制,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农民道德培育、农村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讲村史、立村规、唱村歌”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交、出租车、宾馆、旅游、银行、税务、通信、医院、行政服务中心等行业中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助力沈阳营商环境改善,助力脱贫攻坚,树立行业新风。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推荐评选活动,推动践行家庭美德。深化文明校园创建,聚焦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持续推进诚信建设。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发挥“信用中国(辽宁沈阳)”网站作用,聚焦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农产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快全市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立完善沈阳市公共信用平台,健全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体系,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重视学术、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查处违背学术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打造诚信行业、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推动“百城万店讲诚信”活动深入开展,挖掘宣传推广诚信典型,培育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沈阳。
15.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清洁沈阳”等活动,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全国“四个100”和全市“四最”先进典型,选树命名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示范点、岗位学雷锋学郭明义标兵。加强沈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完善协调联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志愿沈阳”服务平台,加快文明实践中心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16.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文明乡风,美在我家”主题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一约四会”的规范约束作用、村民自治组织督促推动作用,破除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赌博败家等陈规陋习。提倡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和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渗透。
17.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级广播电视台每天定时在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国庆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升国旗仪式并悬挂国旗。鼓励并规范居民家庭在家门前适当位置悬挂国旗。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演讲、全民健身、美食节等群众性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制定推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
18.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环境日系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聚焦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开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美丽沈阳”重点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组织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等行动,打造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
19.在对外交流中充分展示文明素养。实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推动出入境管理机构、海关、旅行社、网络旅游平台等,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发放《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指南》手册,引导公民在境外旅游、求学、经商、探亲中,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培育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引导人们在各种国际场合、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展现中华美德,展示沈阳形象。
(四)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20.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加强以“沈阳发布”为核心的全市政务新媒体协同发声,打造“网络中国节”活动品牌,开展“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工程,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创作生产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加强对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有效引导,推进“十百千”网评队伍建设工程,开展“阳光跟帖”行动,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21.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开展“网络正能量进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倡导文明办网,建立“白名单”“黑名单”,形成自媒体和重点行业领域人员动态管理清单,推动互联网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定《沈阳市防范和惩治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管理规定》,建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严重违规失信当事人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打击网上有害信息传播行为。倡导文明上网,广泛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深化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网民远离不良网站,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22.组织开展网上道德实践。大力发展网络公益组织,团结热衷公益的网络名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指导互联网企业有针对性地推出网络公益项目。加强网络公益宣传,打造网络公益平台,积极挖掘公益组织和普通网民践行网络公益的感人事迹,宣传网络公益典型。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模式,广泛开展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充分发挥沈阳市互联网发展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打造第一书记携手“网红”网络扶贫创新接力活动等网络公益项目。完善网络公益管理制度,依法打击借网络公益名义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煽动非法聚集等行为,促进网络公益健康有序发展。
23.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加强互联网领域执法,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管理,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建好用好沈阳市互联网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和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切实维护好网络道德秩序。反对网络暴力行为,扎实开展“清朗”网络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建立安全评估制度,对在沈阳运营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应用程序,开展安全评估。
(五)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24.强化法治保障。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裁判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定期在“沈阳政法”微信公众号发布道德领域指导性案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
25.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把道德要求贯穿公共政策制度设计制定、实施执行的各环节,实现政策目标和道德导向相统一。科学制定涉及就业、就学、住房、医疗、收入分配等重大民生的经济社会政策和改革举措,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加大对公共政策的道德风险和道德效果评估,及时纠正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背离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共政策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26.发挥社会规范的引领约束作用。加强《沈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在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中开展规范守则教育活动。推行全市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全覆盖。发挥各类群众性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推动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等各项社会规范制度,共建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
27.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围绕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秩序、营商环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治理活动。针对污蔑诋毁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特别是对于损害国家尊严、出卖国家利益的媚外分子,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合力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责任,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统战、政法、网信、经济、外事、教育、科技、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民政、文化旅游、民族宗教、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党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能,积极履行公民道德建设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二)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工作责任,着力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上下功夫,围绕贯彻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按照职责分工,逐项研究部署,逐条抓好落实。牵头单位抓紧研究工作举措、细化工作安排,责任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实任务需要增加责任单位的,由牵头部门商请有关单位确定。
(三)守正创新,务求实效。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组织职能,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实践,着重解决公民道德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分析评估公民道德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推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公民道德建设蓬勃开展、深入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