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沈阳市持续加快构建现代化金融产业体系,为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在此过程中,如何借助资本市场激活老工业基地振兴动能、引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成为一项关键课题。记者11月12日获悉,市委金融办通过系统布局、分层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从精准“育苗”到系统“造林”的多维破题之路,为区域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实践样本。
精准“育苗”建立后备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
资本市场的繁荣,根基在于优质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沈阳的改变,始于对企业“幼苗”的精细化管理。其核心举措,是构建分层分类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体系。
这并非简单的名单罗列,而是一个动态、有机的生态系统。“一企一档”分级管理、设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培育子库”,意味着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而“上市工作专班、服务秘书制、联席会议制度、绿色通道”这一套组合拳,则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过程中提供的全程陪伴式服务,专家主动上门“面诊”,帮助企业找出并解决各类问题超过40项,表明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首席服务官”的深刻转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沈阳市重点推动的上市后备企业30家。其中,交易所受理2家,在辽宁省证监局辅导备案8家,与券商签约开展工作14家,积极与券商洽谈6家。
全程“赋能”从上市前辅导到上市后护航
企业的资本之路并非“一上了之”。从长远计,沈阳形成了“上市前助力、上市后护航”的全链条服务理念。
一方面,通过沪深京三大证券交易所辽宁服务基地资源优势,以及与深交所“科融通”和上交所“星企航”等全国服务平台合作对接,常态化、高频次地组织培训、路演和对接活动,为企业铺设了一条通往资本的“信息高速路”,系统性提升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依托“创投辽宁”平台为中小科创企业找融资、拉项目,推行数字化对接,减轻企业负担。这种高效支持的环境,不仅加速企业的培育进程,还为其他科技企业树立了标杆,服务实体经济向高端制造升级。
另一方面,对已上市公司开展“全覆盖调研走访”,深入了解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发展规划、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工作台账。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发展中的堵点,更能稳定市场信心,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
生态“造林”构筑多元化的资本支撑体系
单一依赖IPO通道远远不够,沈阳的深层思考在于打造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本市场生态。这体现在三个关键布局——
强大的“基金丛林”。市委金融办与市财政局、盛京金控配合,加快构建完善“2+3+N”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设立市场化专项S基金,围绕沈阳市21条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及重点特色产业园区,着眼于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产业引导和“补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实现“引资、引智、引产业”的聚合效应。
活跃的“塔基市场”。全力支持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和“瞪羚独角兽”专板,并率先对接新三板“绿色通道”。此举旨在打造资本市场的“本土苗圃”,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在发展早期就能获得资本市场的滋养,形成源源不断的上市后备军。
创新的“债券通道”。积极鼓励企业运用科创债、绿色债、公募REITs、ABS等创新工具。中信建投沈阳国际软件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东北首单的成功发行,意义尤为重大。这不仅为科技园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资金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盘活了存量资产,更向市场发出沈阳善于运用前沿金融工具的强烈信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