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建设一流工匠学院 设立“沈阳工匠日”
市总工会:未来三年全市产业工人达到185万以上
时间:2025年01月01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5年01月01日

  到2027年,全市产业工人总量达到185万人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2024年12月31日,市总工会贯彻落实《沈阳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召开。

  沈阳有美景美食、深厚的工业文化、先进的产业体系,还有享誉全国的劳模工匠。把沈阳166.4万产业工人大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实现沈阳振兴突破的底气所在、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三年行动方案》包括三大部分共20条举措。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提出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到2027年的工作目标,对“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内涵进行了具象化诠释。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提出构建高站位宣传教育体系、高水平技能培育体系、高层次人才选育体系、高标准激励保障体系、高质量建功立业体系等具体举措。第三部分为组织保障,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督查检查等方面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工作全面落实。

  《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工匠人才培养,提出四大创新举措。一是加大选树力度。建设一流工匠学院,制定出台沈阳工匠评定管理办法,将市级大工匠选树名额由每年10名扩大到50名,同步开展青年工匠、区县(市)工匠选树,切实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市)产业级—企业级的工匠人才“雁阵体系”。

  二是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培育10家大国工匠领衔的卓越(创新)工作室,新增15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雏鹰、瞪羚、独角兽及专精特新企业中,新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75家,分别给予每家不超过5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让工匠人才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发挥技术技能才华。

  三是加强待遇保障。制定《关于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兴沈大工匠待遇政策的意见》,从优落实政治待遇、社会礼遇,明确实施就医就学、公共出行和困难帮扶等方面的优待政策,强化引才、留才力度。

  四是提升社会地位。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推动设立“沈阳工匠日”,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展示沈阳工匠风采,凝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共识;进一步推广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加大首席技师评聘力度,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工人队伍成长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将强化工会经费投入。2025年,市总工会预计安排1.3亿元,主要用于开展高水平竞赛及技能培训、组织“兴沈大工匠”评选,开展“送文化”活动等一系列产改相关工作。

  相关链接:新闻问答

  问1:沈阳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答:《三年行动方案》目标的确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把握:

  其一,数量规模,从支撑万亿GDP增长目标、填补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对标人口相当的副省级城市等角度,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产业工人数量与产业规模相匹配等因素,结合沈阳实际,经研究确定的预期性指标。

  其二,质量指标,技能人才占产业工人的比例是反映产业工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到2027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沈阳力争由现在的31%提高到35%以上,超过目前宁波、青岛、成都水平。大国工匠、辽宁工匠每年增加5名左右,选树“兴沈大工匠”50名,工匠人才培养指标处在省内第一、国内一流水平。

  其三,增长速度,产业工人总量增速达到11%,技能人才总量增速达到15%,高技能人才增速达到35%,增速均超过近年来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沈阳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的信心和决心。

  问2:《三年行动方案》有哪些创新突破?

  答:《三年行动方案》围绕破解产改难题深化拓展改革举措,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一是突出目标导向,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市产业工人总量达到185万人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35%,培养大国工匠20名、辽宁工匠70名、“兴沈大工匠”280名、区县(市)工匠人才1000名,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工匠与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的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二是突出破解难题,针对破解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产业工人存在职业成长发展“天花板”、产业工人成就感不强等难点问题,提出完善高技能人才选育机制、落实“新八级工”制度、设立“沈阳工匠日”、制定劳模工匠待遇政策等一系列务实举措。

  三是突出创新突破,深化拓展改革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提出建立全周期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全国一流工匠学院、培育卓越(创新)工作室、推进新时代企业班组建设等创新做法。

  四是突出政策合力,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企业、工会和社会的职责任务,对我市近年来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进行充分整合,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