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党建为纲 妇建为要 服务为本 谱写新时代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沈阳市妇联“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工作纪实
时间:2021年09月28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1年09月28日

  进入新时代,妇女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妇联组织履行政治职责、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沈阳市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三带三促”,与党建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推动新时代妇联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带妇建 激发工作新动能

  市委高度重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多方配合”的工作机制,为妇联工作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妇联紧紧抓住党组织在组织上带、队伍上带、阵地上带的契机,以党建力量带动妇建发展。

  ◆带组织 妇联组织覆盖持续扩大

  各级党委积极支持妇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巩固已有的妇联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妇联基层组织设置形式。通过在民营企业率先建、区域横向联合建、行业纵向覆盖建、整合资源联合建等方式织密立体网络。目前,全市已建市、县、乡、村四级妇联组织2674个,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230个,高校、医院妇女组织61个,两新领域妇女组织540个。

  ◆带队伍 妇联工作力量日益壮大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始终把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妇联主动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素质提升,目前全市配备兼挂职妇联干部5693人,42398名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作为执委加入全市基层妇联队伍,形成了和平区民族社区“九大妈”志愿服务中心、大东区北苑社区“管家大姐志愿服务队”等巾帼志愿者队伍。推进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妇女参选和妇联组织换届工作,全市完成妇联换届的村(社区)女性进“两委”、妇联主席进“两委”比例均达100%。

  ◆带阵地 妇联工作手臂不断延伸

  各级党组织统筹基层党建和妇建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在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妇女之家”等妇女阵地,实现共建共享、综合利用。目前,全市共建立村(社区)“妇女之家”2481个,涌现出“巾帼学堂”935所、省市“妇女儿童之家”30个;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向网格、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楼栋等妇女生活的最小单元延伸,指导辖区内文体团队、女性社会组织、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兴趣联谊组织、流动妇女群体、自由职业女性群体等建立“妇女之家”“妇女微家”“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打造立体化基层组织网络;在“新媒体”建工作阵地,建设妇联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上引导和服务。

  坚持妇建促党建 谱写发展新篇章

  市妇联深刻把握党对新时代妇联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对党的政策主张,做到不仅跟,而且跟得紧、跟得上,通过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凝聚妇女力量,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促进党建工作发展。

  ◆促改革 释放妇联创新活力

  自2015年群团改革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强三性”“去四化”的总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部署,推动妇联工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抓实工作方式改革。发挥“联”字优势,构建社会化、专业化、项目化的工作格局。与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推出110家庭暴力报警、家庭暴力告诫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家事法庭等维权举措,落实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五项工作机制。启动“妇联牵万家”社区妇女之家营造、“理性结婚、责任父母”婚姻调解服务等项目,让妇女儿童享受到更专业化的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工作思维,打造“妇联+教育机构+公益组织+协会”的扶贫扶智新模式,创设“联·益成长”儿童教育云课堂项目,累计为小学、初中阶段困境儿童提供774课时专业培训课程,服务儿童和家长4000余人次。

  ●抓实工作作风改革。实施“机关干部双月下基层工作周”制度,市及区、县(市)两级妇联机关干部常态化走进社区(村屯)。建立“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疫情防控期间,市妇联班子成员深入到企业一线调研送温暖,并与市营商局共同举办“姐妹话营商”下午茶活动,为女性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

  ●抓实工作内容改革。积极对接党对妇女工作的新要求,将妇联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在全市村(社区)“妇女之家”成立“妇女议事会”,聚焦妇女群众关注的劳动保障、土地权益、家庭暴力、养老、垃圾分类等热点问题进行议事,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已有4万余名妇女走进了妇女议事会,解决问题739件。

  ◆促发展 带领妇女建功立业

  市妇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沈阳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就业创业。打造“云平台”拓展妇女就业创业新渠道,连续举办女性专场网络招聘活动,为女性就业开设直通车;打造“巾帼就业创业导师行动”工作品牌,对女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政策分析》等就业创业集中培训;利用妇女创业担保贷款金融政策为女性创业者服务;帮助妇女发展项目实现灵活就业,创建“巾帼扶贫微工厂”和“巾帼扶贫车间”等,仅在新民市就建立了28家手工微工厂,实现妇女就业800余人次,妇女人均实现增收12000元。

  ●助力乡村振兴。深化科技服务,建立省市县三级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66个,帮助1.8万余名农村妇女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女教授牵手农家女”活动,促成62名女教授与农家女结成帮扶对子510余对,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铁西区高花镇大高花村的张亚艳,不仅通过“女教授牵手农家女”项目指导更新了草莓新品种,成立了强农果蔬合作社,还带动村里草莓种植从100亩发展到4000多亩,成为我市草莓主产区,合作社成员也从最初6人发展到63人,人均增收7万元。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开展“巾帼美丽示范村”和“巾帼花路”建设志愿服务项目。两年来,市妇联购买花种累计种植花卉的街路总数达357条,实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改变了村路两侧种菜堆垃圾的陋习,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提升。辽中区皮家堡村妇联主席罗晓娜说:“村里很多人从一开始的不认可,到后来每家每户都参与,巾帼花路上百花争奇斗艳,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

  ●服务电商发展。指导10个市级巾帼电商(服务)基地与区县妇联对接,加强网上业务培训和咨询指导,推动特色农产品上网销售、品牌推广。于洪区边台村农家女何雪通过电商培训,创办了富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微商”,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带动本村50余名妇女实现脱贫致富,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促稳定 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市妇联切实加强与妇女群众的引领联系和服务,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妇女群众身边,把妇女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强大力量。

  ●加强政治引领。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妇联组织的政治职责。评选表彰宣传优秀妇女典型,积极传播正能量。两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累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500余次,覆盖近10万人次。

  ●服务中心工作。近年来,在我市秸秆禁烧、拉动社零增长、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市妇联组织广大妇女和家庭主动参与,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特别是今年以来,积极参与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整改宣传工作。沈北新区妇联财落街道财落一社区组织宣讲组开展入户宣讲,点对点地就无害化处理方式、后续管护维修方案、粪污清掏费用等方面进行讲解,答疑解惑,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妇女的疑虑,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改厕工作,形成了支持改厕、参与改厕的良好氛围。

  ●做好家庭工作。做好家庭工作是党中央交给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市妇联面向全市广大家庭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等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家庭教育专家送课360余堂,让五万余人受益。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家长学校”,推出“家庭教育微课”和“智慧家长微课堂”220余节。创设各级各类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14个,创建“阅享”家庭书吧、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开展关爱服务。市妇联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了扶贫助学、“执委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关爱单亲贫困母亲、农村两癌患病妇女救助等民生实事。秉承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理念,持续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为小学、初中阶段约2万人次的儿童解决了学习的实际困难,累计帮扶助学金500余万元。申请省儿基会“希望之星助学”等5个项目,募集学费98.12万元,帮扶19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生顺利入学。受助学生晓明(系化名)说:“感谢妇联为我提供的助学金,让我免去了东挪西借筹措学费的困扰。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各界的关怀,去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贫困学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