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在街道办事处任职,正常领着工资;一边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拿着补贴补助。近年来公职人员因违规兼职取酬被查处的案例屡见不鲜,但仍有人置政策规定于不顾,在本职与兼职中穿梭,充当着“两栖干部”。
今年,铁西区纪委监委响应沈阳市纪委监委“全员建模”的号召,通过对食品安全协管员任职资格建立大数据监督模型,向公职人员违规兼职取酬的现象“亮剑”,倒逼主管部门不断压实主体责任,以信息化推进监督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公职人员“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
2014年省食安委印发《辽宁省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各区(县)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一年一聘任,半年一考核,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半年的岗位补助。
铁西区从2016年开始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他们承担着协助排查隐患、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的职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我们在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时,需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政策水平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无不良品行记录,且责任心强,熟悉所在社区和村的民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人员、乡镇卫生工作人员优先聘用。”铁西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科科长常晓红介绍,一般由各街道推荐并确定人选,然后上报区食安办备案管理。按照每个社区和行政村聘任一名协管员的标准,2020年铁西区共聘任247人,发放补贴117.24万元。
区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在对区市场监管局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着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协管员并违规领取补助的问题。如某街道办事处公务员曹某,在任职安监中队中队长期间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包含食品安全管理,于是就被聘任为食品安全协管员,并违规领取补贴600元。
“《公务员法》第四十四条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分别作出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不能兼职取酬的规定,而市场监管局在下发通知时,没有明确提出不允许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担任,呈报单位也就忽略了对身份资格的审核把关。”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孟爱丽说。
大数据监督发现16人兼职取酬
经过分析相关政策,派驻纪检监察组梳理出两个廉政风险点,一是“两罚”等不良品行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协管员的问题,二是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兼职取酬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筛查同类问题,规范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区纪委监委利用大数据监督,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监督模型。“我们共收集了近5年来铁西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名单和身份信息、‘两罚’人员名单、公务员及事业编制人员名单等数据,录入大数据监督平台,筛查出公职人员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问题。”区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武玉良说。
数字监督
经过比对发现疑似问题61个
核查发现12名公务员和4名事业编制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协管员存在兼职取酬问题
挽回损失10万元 责任人将被追责
目前,铁西区纪委监委已经责成区市场监管局进行监督复核,对违规兼职取酬的公职人员,解除其食品安全协管员聘用协议,追缴违规发放的补助,共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同时,区纪委监委也将按照程序向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公职人员兼职取酬,归根到底是想端着‘铁饭碗’的同时,额外获取报酬,这种两头获利的行为既严重违反了廉洁纪律,也极易滋生腐败问题,必将落得‘两头空’的下场。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党内纪律,对此都是明令禁止的。”铁西区监委委员张迁说,“通过大数据监督建模,我们借助科技手段推进监督方式创新,将监督的触角伸向‘真空地带’,以有力监督倒逼主管部门不断压实主体责任,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铁西区食安办副主任赵明表示,按照公职人员不得兼职取酬的要求,将在新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时加强监督,做好资格审查,积极做好自查自纠,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