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市委全会审议通过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沈阳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了共识、锚定了方向。
“铁西区将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当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领头羊’。”12月8日,中共铁西区委书记刘克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树牢“企业至上、服务为本”理念,针对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监管与服务三个维度,扎实推进“四减三增两优一强”, 推动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100%、网办率100%。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管+失信问责”机制,突出营商环境考核、突出服务对象评价。深化“万人进万企”活动,着力构建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围绕做强实体经济,全面推进产业迭代升级。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文章,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工业企业通过智慧+、服务+、文化+等方式迭代升级,充分彰显大国重器与创新要素的叠加效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持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加速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公共配套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向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亿元目标迈进。加快构建“13231”产业体系,实名制落实,清单式推进,“十四五”时期打造1个千亿产业集群、3个百亿、20个50亿、30个10亿、100个亿元以上企业,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
围绕创新沈阳建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与技术、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有效对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和金融资源集聚有机融合。强力推进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同步建设,到2025年引入500家创新主体,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京沈协同创新示范区。
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中德园和沈阳·中关村等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对内强化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合作,对外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速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高地、中德园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沈阳·中关村创新型企业集聚地。
围绕沈阳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全面做优发展空间。优化总体城市设计,破解城区、开发区、农村的城乡“三元结构”,实现产城、文城、景城一体化发展。做优“一河两岸”发展空间,打造生产、生态、生活彼此交融、相得益彰的拥河发展新空间。
围绕增进百姓福祉,全面办好民生实事。树牢“回报工人阶级、造福广大农民”理念,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先进地区,推进城市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和绿色发展水平,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家园。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