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年01月04日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字体: ] 打印
市发展改革委 2022年01月04日

前 言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联动的重要粘合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沈阳营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沈阳应立足工业基地禀赋条件,发挥东北地区链接关内门户区位优势,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为牵引,加快完善城市物流服务体系,强化物流通道网络功能,精准打造串接东北、辐射全国、链接国际的物流网络,提升区域供应链集成组织水平,将沈阳建设成为带动东北地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国际门户型物流枢纽。

  本规划编制依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是指导全市“十四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环境

  (一)形势要求。

  引领区域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东北振兴发展,要求沈阳打造国家物流战略支点。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契合不同区域发展特点,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沈阳立足东北三省,面向国内庞大内需市场,在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应当加快打造要素集聚水平高、通道网络辐射能力强和产业组织创新引领的国家物流战略支点,为支撑和引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区域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要求沈阳加快构建智慧化网络化供应链物流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组织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变趋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融合,要求沈阳顺应趋势,探索产业智慧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沈阳是传统工业重镇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快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强化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的智慧化、网络化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沈阳及东北地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服务强大国内市场建设,要求沈阳发挥现代物流衔接供需和畅通循环作用。当前,强大国内市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我国正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提升现代流通体系循环组织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沈阳应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突出服务东北消费市场组织和产业对接全国的总体方向,优化物流通道网络布局,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发挥物流衔接供给需求和畅通生产、消费、流通循环作用,更好引导消费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引导区域产销适配转型,把握内需体系建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支撑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构建更为平衡的物流网络体系。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加快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重要发展任务。沈阳应发挥现代物流在优化调整经济要素布局和促进要素跨区高效流动中的作用,着眼区域、城乡平衡发展,加快构建串接东北、联系国内重点地区的物流网络,提高东北地区融入全国经济循环能力;着眼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二)发展基础。

  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沈阳地处我国东北南部、辽宁中北部,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北地区联系国内其他地区及我国通向东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沈阳交通网络发达,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域内拥有5条高铁、6条国家干线铁路,桃仙国际机场为国家一级干线机场,目前已与国际25个城市、国内102个城市(地区)实现通航,“一环两弦七放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达13128公里。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为沈阳加快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奠定了基础。

  经济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沈阳经济运行平稳向好。2020年,沈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71.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6.2%和40.6%。沈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继续做强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至4.6:32.9:62.5。沈阳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发展基础雄厚,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沈阳有39个,工业具体门类达16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360.4亿元。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沈阳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模化的供应链物流需求。

  物流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沈阳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物流要素布局结构优化,建成城乡配送中心140多家,配送网点73000多个,全面覆盖市内各城区和乡镇主要居民区。物流企业发育良好,目前,沈阳市共有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204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27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4家。17家全国50强物流企业在沈阳设立了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服务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的本土物流企业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沈阳市物流产业发展较快,总量规模持续扩张。2020年,全市铁路、公路、航空三大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总量18918.2万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06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3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物流产业地位持续增强。

  物流发展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背景下,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8〕88号)等政策文件,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吸引京东、苏宁、唯品会、安博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沈阳设立东北运营总部基地。沈阳市荣获“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快递服务重点城市”等称号。

  沈阳物流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相比,与支撑引领沈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物流要素布局分散,运作组织能力不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起步较晚,现代物流发展空间架构和运行系统亟待完善;城市物流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区域物流成本竞争力和物流企业整体能力不强;服务东北地区、面向关内的物流枢纽地位和组织地位不高,辐射带动性不强,要素聚集能力偏弱;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动能不足,物流仍处于装备、汽车等制造业伴生性服务地位,物流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和增量经济布局能力有待提升;物流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对物流发展要素聚集的引力偏弱。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精准把握沈阳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以沈阳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核心牵引,加快推进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功能,加快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构建低成本、高效率、辐射东北区域、全面对接内需体系的国内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打造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国际门户型物流枢纽。全面提高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要素的协同集聚水平,加快物流智慧绿色转型和服务创新,推进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主动嵌入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支撑引领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把沈阳建设成为服务东北振兴的国家物流战略支点,为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一枢纽、四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供需适配,融合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立足沈阳东北门户区位特征和区域产业发展禀赋条件,突出需求导向,以支持沈阳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为物流发展根本指向,推动物流供给优化,创新物流与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平台经济新范式,营造供需适配的物流发展生态,提高现代物流发展效能。

  规模集成,扩张发展。遵循物流网络规模经济规律,加快补齐沈阳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平台组织要素资源模式创新,确立服务区域的物流发展视角,着力提高沈阳对区域物流要素的集聚能力和组织水平,营造物流规模提升与网络扩张互促发展环境,打造服务东北、对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门户型枢纽,有效扩大沈阳物流服务和产业组织范围。

  集约高效,系统发展。坚持系统发展观念,统筹城市物流与生产、生活发展功能空间,优化物流设施总体布局,依托国家物流枢纽集中顶层物流要素,牵引形成有机关联的全市物流设施体系。深入推进物流运行一体化,打造圈层清晰、全面覆盖的骨干通道和辐射区域的城市配送运行网络。全面对接需求,健全冷链、大宗、制造、商贸、应急等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强化城市物流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探索集约高效发展路径。

  智慧绿色,创新发展。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和物流组织流程优化,增强物流科技赋能创新发展能力。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和装备,提高物流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物流绿色发展。培育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掘物流发展新动能。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战略引导,统筹沈阳物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完善物流发展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约束力和政策引导能力,有效落实物流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能力强大、组织高效、服务优质、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引领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门户型物流枢纽基本形成,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对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物流业成为沈阳国民经济重要主导产业。

  基本建成现代物流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沈阳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各类专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网络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物流枢纽资源整合效果明显,形成层级合理、功能衔接、一体运作的全市物流设施系统。

  物流通道网络加快提升发展。国家物流枢纽的组网运行效果显著,串接东北、辐射关内、联通全球的七大物流通道初步形成并稳定运行,辐射辽中南城市群和沈阳都市圈的区域分拨配送网络持续加密,基本形成圈层式物流网络体系,引领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门户型物流枢纽地位得到确立。

  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物流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形成若干制造业、商贸业、现代农业供应链组织平台,物流网络有效支撑产业扩大组织范围、提升产业规模,物流业态模式加速创新,枢纽经济、通道经济范式加快推进,成为带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供应链组织中心。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物流规模加速扩张,物流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物流市场主体提质发展,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较2020年翻两番,达到100家。物流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国家物流枢纽集中组织的干线运输规模扩大、比例提升,多式联运高质量推进,“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快速发展,物流创新业态模式加速涌现。物流成本水平不断下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2个百分点,达到14%以下,支撑和带动沈阳及东北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显著提升。

“十四五”时期沈阳市物流业发展指标

注:标*数据为2019年数据。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统筹衔接沈阳城市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沈阳主要产业功能区、对外开放平台、城乡发展区域布局,彰显沈阳作为东北地区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门户型枢纽地位,充分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条件,以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为统领,以内畅外联物流通道为支撑,依托“干支仓配”一体衔接,带动全市各级各类物流节点融入“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强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支撑沈阳经济扩张的物流经济区域格局,推动沈阳物流发展形成“三核多点、七廊六带、三主八辅”总体布局。

  (二)三核多点物流枢纽布局。

  三核。布局建设三大国家物流枢纽,承载沈阳市融入国家物流网络的顶层服务功能。依托铁西区沙岭供应链物流基地及现有物流设施,联动沈阳综合保税区辽中片区,服务区域制造业供应链系统化、平台化发展,打造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于洪电商物流园区、于洪蒲河铁路物流基地、深国际公路综合物流港,强化商贸物流资源公共化、组织化、规模化集并整合,服务进出口消费物资需求,打造沈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沈阳港物流园区,联动浑南电商物流园区,充分预留枢纽拓展空间,支撑形成城市东南方向物流产业集群,打造沈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图3-1三核多点物流枢纽布局示意图

  多点。围绕沈阳各区县(市)生产、生活组织需要和航空物流服务需求,就近布局多个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节点设施,优化与三大国家物流枢纽之间功能、能力、运作协同关系,共同构建全市物流设施网络。依托桃仙国际机场加快布局建设沈阳空港物流园区,以毅都东北冷鲜港为核心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大东汽车物流园区、沈北综合物流园区、新民物流中心、法库物流中心、康平物流中心等物流节点。

  (三)七廊六带物流通道支撑。

图3-2七大国际国内物流走廊示意图

  七廊。串联集成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东北区域物流通道。连接京津冀、通达全国的东北出关国内物流通道。通过辽宁主要港口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海铁联运国内物流通道。由沈阳-满洲里-欧洲、沈阳-二连浩特-欧洲、沈阳-绥芬河-欧洲、沈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欧洲通道组成的中欧陆路国际物流通道。由沈阳-大连、营口、盘锦、葫芦岛、丹东、锦州线路组成的出海国际物流通道。由沈阳-丹东-朝鲜/韩国、沈阳-珲春-俄罗斯两条线路组成的沿边国际物流通道。由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联系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形成沈阳七大国际国内物流走廊,支撑构建陆海空网“四位一体”的通道体系,引领东北地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图3-3六大区域物流发展带示意图

  六带。面向沈阳都市圈和辽中南城市群、覆盖全省的沈铁(沈阳-铁岭)、沈大(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沈盘(沈阳-盘锦-锦州-葫芦岛)、沈丹(沈阳-本溪-丹东)、沈抚(沈阳-抚顺)、沈阜(沈阳-阜新-朝阳)六大区域物流支线通道,强化对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循环畅通支撑。

  (四)三主八辅物流经济格局。

  三主。依托三大国家物流枢纽所在区、县(市)和周边城市发展空间,强化物流枢纽对经济资源要素集聚作用,打造物流产业和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在沈阳西南、西北、东南方向布局建设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培育支撑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八辅。结合相关区、县(市)产业基础和物流运作条件,布局建设大东、浑南、沈北、苏家屯、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八大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

  四、打造东北地区国际门户型物流战略支点

  (一)加快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铁西装备制造业集中发展区和沈阳综合保税区辽中片区为空间载体,加快铁路专用线、供应链物流服务等设施建设,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煤炭及钢材、石油化工等产业,强化供应链集成组织,加强枢纽业务协同和一体化运作,推进干支仓配业务适配发展,打造密切联系周边工业集聚区、服务全市生产制造、辐射东北地区工业组织的供应链服务平台。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于洪电商物流园区、于洪蒲河铁路物流基地、深国际公路综合物流港为空间载体,加快推进线上线下商贸物流资源聚集,完善联运转运、集疏设施、国际物流等设施,积极创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构建面向沈阳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分拨组织网络,促进商贸渠道与物流网络融合,推进流通模式创新,打造国际国内一体化商贸物流组织中心。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沈阳港物流园区、浑南电商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运营,推进城市南部、东南部物流资源向枢纽聚集整合,夯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设施基础。着力打造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平台,加强与沈阳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干线运输需求相对接,建立全市铁路物流统筹运营架构,构建国内国际陆上通道体系。

  (二)完善层级协同物流设施网络。

  推动专业物流设施建设。围绕全市综合交通枢纽、生产制造集聚区和商贸消费集中地,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级专业物流设施网络。加强区、县(市)物流设施资源整合,提高区县(市)物流公共化、基础性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动浑南京东亚洲一号、苏家屯申通快递物流园区、大东汽车物流园区、沈北宝供电商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就近服务区域物流需求。灵活布局建设城乡配送网点,补齐农村寄递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建设沈阳空港物流园区,推进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二跑道建设,完善国内国际货站、国际快件转运中心等满足“轴辐式”组织、中转型服务运作要求的航空货运设施。以毅都东北冷鲜港为核心,推进全市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和集中仓储资源整合,积极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优化设施体系结构。以制造、商贸等产业供应链的全链条有机协同为导向,以国家物流枢纽干支仓配系统为统领,推进专业物流设施与国家物流枢纽在功能、能力、运作层面对接,优化设施层级网络关系。围绕供应链集成与分散组织的合理运行结构,确立枢纽顶层服务与各其他设施就近服务的功能关系,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和各类物流园区、中心的仓储能力配置,构建干线集成与区域分拨配送的协作运行系统,打造具有清晰服务指向和整体协作效能的城市物流设施网络系统。

  (三)提高物流发展战略承载能力。

  提高要素集聚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物流企业集聚,强化信息平台业务功能开发,创新要素集聚方式,扩大物流组织范围,增强沈阳物流服务承载能力。着力优化要素聚集结构,突出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特色,紧扣国际对接、干线集成、辐射区域等顶层服务功能要求,引导城市和区域内干线服务、支线服务、仓储服务、配送服务、顶层供应链服务等资源向枢纽规模集聚。针对就近服务产业的其他物流设施,积极引导周边分散的企业物流资源集中运作,形成国家物流枢纽与其他设施的资源错位集聚。

  打造高效组织平台。推进三大国家物流枢纽核心业务协同,深入推进对区域物流资源平台化整合组织,打造高效运作的物流运行组织平台,提高城市物流辐射能级。突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铁路干线组织核心地位,培育统一运营主体,集成区域干线运输需求,创新平台化运输供给模式,打造物流通道运营中心,构建对接国内国际的通道网络。突出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业供应链集成组织特色,依托通道网络,培育区域产业组织平台。

  五、构建全覆盖物流通道网络

  (一)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

  提升对接关内陆海双向物流大通道组织效能。充分发挥沈阳地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京哈走廊,牵引东北地区便捷入关下海的枢纽区位优势,围绕支撑东北地区融入国内大循环,聚焦装备制造、汽车、机器人、航空、新材料、医疗器械、农产品深加工等沈阳和东北地区优势产业与关内产业的供应链双向组织需要,打造以沈阳为策源地,陆向、海向串接关内与东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依托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培育基于供应链合作的通道化、网络化、班列化干线运营组织平台,以铁路通道网络为核心,联系京津冀、长三角等重要经济区,构建扇面辐射关内的陆上物流通道。围绕集装箱、粮食、汽车等,创新铁路小运转班列和公路班车等模式,密切对接大连、营口等沿海港口国内航线运行班次和能力,加强与华东、华南等世界级港口群及沿江港口物流合作,优化铁海联运组织,打造海向联动关内的综合物流大通道。

  加强面向东北地区物流大通道辐射集疏能力。发挥沈阳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优势,强化与大连、长春、哈尔滨、大庆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载体城市产业联系,围绕规模化组织原材料共同采购、供应链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等集成服务,构建面向东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强化沈阳中转集成组织地位,对接沈阳关内物流大通道运行。着力推动沈阳至哈长城市群、蒙东等地区铁路班列、冷藏班列和公路班车业务,创新小运转班列组织,做大关内及进口产品经沈阳辐射东北地区的中转规模,以及东北产品高效辐射全国市场的集成组织规模,提升沈阳物流组织地位,打造面向东北地区的高效物流廊道。

  强化亚欧陆海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能力建设。深化与大连、营口等港口合作,密切对接国际航运组织,围绕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和集装箱货物,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完善多式联运组织,培育全程服务的铁海国际联运产品,打造沈阳经辽宁沿海港口联通全球的国际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提高亚欧陆上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质量,依托沈满欧、沈连欧、沈新欧等中欧班列通道,发展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优化布局开行线路和境内外集散分拨节点,完善国际多式联运流程运作,提升班列集聚效应。强化与东北亚、东盟、中亚、西亚、欧洲等国际产能和贸易合作,组织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等商品规模化出口,扩大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药品和医疗器械、高端消费品等商品进口规模,实现班列进出口双向均衡和价值增值,提升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经济发展效能。

  加快建设覆盖东北亚、畅联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依托空港物流园区,统筹推进航空物流组织平台建设,战略性布局航线网络,打造东北地区航空货运主通道,提高覆盖东北亚、面向全球主要经济区的航空物流服务能力。优先发展全货机航线,加快航空货运组织规模化、轴辐式发展,织密腹仓带货航线,巩固提升既有国际航线覆盖范围,积极拓展至东北亚、东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航线网络,加快争取第五航权,拓展航空中转业务,做大国际航空中转,构筑覆盖东北亚、联通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形成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货运组织中枢。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产品、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临空产业及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做大航空口岸进出口物流规模,满足区域强大内需市场和高品质消费国际物流组织需求。

  (二)打造城市群都市圈辐射网络。

  打造面向辽中南城市群分拨集散网络。依托沈大、沈盘、沈彰、沈康、沈哈、沈抚、沈丹等交通网络,以三大国家物流枢纽为关键载体和组织平台,加强与大连、营口、丹东等国家物流枢纽业务联动,强化支线辐射网络与枢纽骨干通道网络的有效对接,发展公路班线、铁路小运转、卡车航班等运输组织模式,打造辐射城市群、对接内需体系的物流分拨组织中心。积极引导电商、快递、零担等网络型企业,围绕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发挥枢纽综合信息平台集成功能,推动干支配业务信息对接,完善公铁、陆空、陆海等多式联运体系,提高干支衔接运作效率。

  织密沈阳都市圈区域分拨配送系统。围绕沈吉铁路、苏抚铁路、沈吉高速公路、沈抚大道(浑南东路)、沈抚二号线(三环—抚顺段)等都市圈物流发展主通道方向,加快建设业务协同、功能分层、覆盖全面的城市物流中心、配送节点体系,增强与都市圈各城市物流网络业务联动,加快形成系统性强的都市圈分拨与配送网络,提升沈阳都市圈物流组织和服务效能。依托枢纽骨干通道运行,完善多式联运机制,优化整车运输组织,构建辐射都市圈主要城镇的公路专线网络。推进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区域分拨网络全面对接沈阳都市圈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的全链条服务。

  完善区域物流分工协作联动系统。充分利用相关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共商共建共享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强化沈阳与辽中南城市群、沈阳都市圈主要城市物流功能定位和组织运行的分工协同,促进区域物流一体联动、错位发展。聚焦干线业务、干支无缝衔接、物流标准化协同、关联部门信息开放、一体化通关机制、重大枢纽共建等方面,深化政府间沟通和协作,营造区域物流管理对接、政策衔接的良好发展环境,补足区域间物流基础设施联通和衔接短板,加速区域物流体系协同发展。

  (三)构建高效城市配送服务系统。

  完善城市分级配送网络。依托三大国家物流枢纽,集中布局面向区域和城市的商贸、电商、快递、专线等城市顶层配送资源,打造东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日用消费品、家居建材、食品、冷链等城市顶层配送组织中心。依托三大国家物流枢纽一级配送中心运营组织需要,合理布局城市二级配送节点、社区和乡镇末端配送服务网点等分层分级配送网络设施。加强各级配送网络的信息串接、渠道网络对接和服务衔接,构建层级合理、高效率、低成本城市配送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城市智能共配体系。依托城市多层级物流设施,引导大型网络化电商、快递、商超、城市配送等企业深化城市配送业务合作和网络协同,共建共用城市配送平台和末端设施网点,积极推广“同仓共配、末端共享”等配送模式,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系统,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城市配送需求,优化运力资源供给,推进城市配送供需精准匹配,提高共同配送服务效率。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即时配送、商超/便利店生活服务类末端配送等智能化配送,满足用户个性化、即时化需求。

  (四)建设服务共同富裕农村物流网络。

  加快农村物流网络设施补短板。推动县域及农村物流集散网络资源整合,搭建覆盖县、乡镇和行政村的物流配送网络系统。加快补齐农村工业品、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农村特色加工品上行“最先一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依托县域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客运站、货运站、电商仓储场地、供销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等,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整合在村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利用村内现有公共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鼓励有条件的县、乡镇、村布设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围绕农产品主产区产地市场或田头市场,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合作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完善农村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物流智能共配体系下沉农村市场,推进快递“进村”,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引导乡镇主要公路客货运场站、邮政快件处理场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资源集中布局和运作整合,开展共同揽收、分拣、运输、派送,促进农村交通、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等物流系统有机融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效率。依托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分级预冷、分拣加工、冷链运输等功能,构建农村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为支撑,引导产业融合,培育“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新模式,推动共同富裕发展。

  六、培育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一)打造区域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

  构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平台。以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业服务功能区为核心载体,广泛聚集供应链服务企业,打造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推进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强化服务适配,构建集进出口、集中采购、区域分拨、高端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物流服务体系。利用枢纽干支仓配规模化和公共化运作系统,营造制造业成本效率优化环境,支持制造业规模扩张发展。发挥沈阳东北地区门户型枢纽作用,利用辐射东北、对接国内国际资源的物流通道网络,集成东北其他重工业基地生产物流需求,发挥区域供应链平台组织功能。

  提升物流和制造企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物流企业与汽车制造、高端通用装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引导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外包,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加强设施能力统筹,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协调第三方和内部物流仓储等设施能力,统一库存管理,实现原材料、零部件安全高效存储,降低资金占用和管理成本。促进流程协同,鼓励物流企业根据制造企业生产组织,制定物流优化方案,推进仓配一体化服务,发展线边物流,提高全链条物流服务质量。

  (二)建设商贸物流创新发展高地。

  推动传统商贸物流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与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提高物流时效和配送服务质量。鼓励沈阳钢材中心市场等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交易与物流一体化平台。鼓励东北机电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公共仓储设施,为商户提供协同高效仓储管理和服务。鼓励地利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产品市场打造产地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鼓励深业泰富物流建设五爱市场智慧物流分拨中心,引入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组织货物统一分拨配送,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强化电商和跨境电商物流支撑。加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对商贸、电商、物流等资源聚集和业务整合,为电商和跨境电商提供覆盖广、辐射强的专业物流服务。依托于洪、浑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做大做强京东、苏宁、唯品会等大型电商东北区域性电商物流中心,强化电商和跨境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支撑。依托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集聚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保税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报关报检等企业和要素资源,打造境内外双向互动、服务国家“优进优出”战略的国际跨境电商物流体系。深入推进“快递进村”行动,打通特色农副产品电商物流“出村进城”末端微循环,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

  促进城市消费与物流快递联动。加快沈阳邮件处理中心等快递基础设施项目技术改造,提升邮件快件分拨处理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积极申建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动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主动对接沈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居民物流需求。以毅都东北冷鲜港、沈阳副食集团、雨润集团等冷链企业为主体,高起点建设流通型冷库、立体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等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壮大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加强全程温度记录和信息追溯,促进消费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高标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围绕高效衔接生产和消费,统筹推进统一大市场、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现代金融和社会信用支撑保障能力,加大现代科技和现代治理赋能力度,加快建设网络优化、市场完善、企业强大,商贸、物流、金融、交通、信用等有机衔接的现代流通体系。

  (三)培育物流经济发展新范式。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统筹物流枢纽、关联产业、城市生活承载空间关系,依托沈阳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沈阳空港物流园区,延伸布局周边产业发展功能区,推动与物流枢纽运行密切关联的产业集聚发展,营造物流与产业组织网络融合环境,推动存量产业网络化扩张,加速培育增量产业集群,促进实体经济和平台型经济互为支撑、规模发展,建设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沈阳经济增长极。

  推进物流节点与产业联动发展。引导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提升专业化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形成与各区、县(市)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和联动发展格局。推动毅都东北冷鲜港等深度嵌入果蔬等东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销售终端共同打造全链条农产品流通体系。空港物流园区以临空经济区为拓展方向,引领沈阳临空产业快速发展。大东汽车物流园重点服务大东区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区。浑南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园重点提升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能力。沈北综合物流园重点服务沈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兼顾区域装备制造、日用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物流需求。沙岭物流园南向服务铁西制造业集聚区(中德产业园),北向承接于洪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新民、法库、康平物流中心以当地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支撑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打造物流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充分发挥物流大通道辐射东北、衔接关内外、畅通国内国际的作用,强化沈阳在辽中南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增强物流和产业运营组织中心功能,引领打造京津冀—辽中南—哈长通道经济发展带。依托通道沿线的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拓展交易结算、数据信息、商务服务、贸易会展、科技研发、旅游文创等服务业态。联动沿线产业园、开发区、综保区、自贸区等,强化产业服务功能,吸引高端制造、现代商贸、国际贸易等产业聚集发展。加大与京津冀、哈长等城市群地区协同发展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现代化水平。

  七、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加快发展

  (一)健全冷链物流体系。

  构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积极对接国家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构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末端冷链物流节点”的物流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毅都东北冷鲜港项目建设,完善立体冷库、铁路专用线、海关监管场所、保税仓库等现代化冷链物流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强对全市冷链物流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沈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康平、法库、新民、辽中等主要农产品产区和浑南、沈北等主要消费区,集中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鼓励田间地头、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节点设施建设,保障城乡“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需求。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药冷链物流中心完善配套冷库设施建设,提高医药冷链物流专业化能力。

  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围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与大连、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开展进口冷链食品的通关、交易结算、流通加工、区域分拨配送,吸引南方地区蔬菜、水果等在沈阳集散中转,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冷链物流集散地。围绕浑南、于洪、沈北、皇姑等城区冷链集配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以龙头生鲜流通企业为主体,鼓励加密布局连锁生鲜超市、果蔬便利店、社区菜店、社区自动取货柜等零售网点,提升城市冷链物流配送服务水平,满足沈阳都市圈居民消费需求。

  创新冷链物流服务供给。依托沈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拓展冷链食品追溯功能,实现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透明化和可追溯。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设施,整合冷链物流资源,组建城市冷链配送车队,为生鲜连锁、酒店餐饮、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区共同配送。围绕社区团购、净菜、半成品食材等新需求,加快中央厨房等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提高应急物流能力。

  完善应急物流设施体系。推进沈阳国家物流枢纽嵌入应急物流功能,加快应急专业设施能力改造和建设,推动有关储备能力围绕枢纽迁建或新建,建设立足沈阳、服务全省的应急物流枢纽,发挥枢纽平台调度功能,有效利用国家物流枢纽干支网络,提升应急物流枢纽储运一体、大区域快速转运、区域分拨送达能力。融入应急物流枢纽运行网络,灵活布局建设各县区应急物流设施,提高应急物流快速覆盖能力。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沈阳及辽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物资需求特点,科学确定物资储备规模、结构,重点加强粮食、能源、抢险救援、医疗用品等物资储备,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推进市、区县(市)两级“1+4”(市级+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加强存量应急物资储备库改造升级,补齐分拣设施等硬件短板,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充分利用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能力,支持相关企业采取平急结合方式开展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和轮换。

  完善应急物流快速响应机制。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分级、分类建立应急物流预案及响应机制,细化物流资源投入结构、运行组织方式等,明确分工和协作职责,适时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预案科学实用。充分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支持龙头快递物流企业纳入应急预案和应急物流体系。研究建立应急物流服务平台,与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和龙头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完善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提升应急物流资源统筹调用能力,强化跨区域、跨领域应急物流协调组织。

  (三)补足航空物流短板。

  高起点建设临空经济区。以航空物流为驱动,加快沈阳国际空港建设,打造东北亚航空物流枢纽。以临空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强化海关监管、政务服务、法制、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打造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心。依托自贸区、综保区,搭建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的高端平台,持续提升“口岸+海关监管+物流+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的口岸服务功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打造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开放枢纽,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东北最具竞争力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提升航空物流设施及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建设,完善空侧基础设施,提升机场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推进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货站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完善沈阳综合保税区桃仙园区功能,重点补齐通关设施、保税库、保税冷库等基础设施,加快配套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提高航空运输货物通关、仓储和集散能力。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邮政快递企业、大型货代企业和航空物流企业在沈阳空港设立货运枢纽或国际快件转运中心,提高航空物流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保税航油库服务能力,增强对航空公司吸引力,支撑国际航线网络拓展,促进国际航空物流发展。

  拓展全球航空物流网络。依托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园,着力打造航空物流组织平台,加快利用客机腹舱运力发展货运航线网络,积极培育全货机运输,提高航空物流网络品质。重点开辟至欧洲、北美等地区国际航线,加大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国家主要经济中心的覆盖,拓展中亚、西亚航线网络,优化至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拓展“经沈飞”航线。巩固既有国内国际货运航线,加大东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运航线的拓展力度,重点打造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为中心覆盖中俄日韩朝的轴辐式货运航线网络,提升沈阳航空物流组织地位,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四)发展铁路快运物流。

  加快铁路快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沈阳高铁快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强化货物集散、装卸站台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高铁快运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研究沈阳北和沈阳南动车所改扩建,建设高铁快运装卸站台,完善配套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设施,打造高铁物流基地。推动沈阳既有高铁站改造,满足高铁货物快速进出站台和装卸货需要。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铁路快运物流。鼓励龙头电商快递和生产制造企业与铁路部门合作,整合区域生鲜果品、生物制剂、医药冷链、高端零配件等小批量、高附加值、强时效零散物流需求,充分利用既有高铁列车资源,推动发展“点对点”高铁货运班列,构建覆盖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等主要城市的高铁物流网。利用沈阳至大连、沈阳至长春等方向的高铁确认列车,常态化发展高铁货运。利用既有铁路运能释放条件,大力推动小编组直达普铁快运专列发展,重点服务辽宁本地消费和沈阳装备制造业快运物流需求,改善沈阳铁路货运结构。推动高铁与普铁快运设施和业务衔接,强化高铁快运物流组织能力,打造东北地区的高铁快运物流集散中心。

  (五)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补齐多式联运设施短板。围绕沈阳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场站等短板设施建设或改造,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等周边衔接道路建设,提高物流节点货物集散能力。推动沈阳铁路货运场站改扩建,提高铁路物流组织能力,为公铁、铁海联运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开展一体衔接多式联运服务。以沈阳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推动海关、铁路、民航和龙头物流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组合优势,发展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发挥沈阳区位优势和装备制造业基础,以零部件采购和产品销售物流为重点,开展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挥沈阳作为沿海港口群腹地中心城市优势,以集装箱运输为突破口,开展铁海、公铁海多式联运,推广“一单制”,丰富“门到门”一体化联运服务产品,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多式联运基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甩挂运输,构建面向沈阳都市圈的甩挂运输网络,重点开展区域消费品和工业品运输组织。

  (六)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加快沈阳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设施建设,综合保税区桃仙片区重点开展临空制造、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国际中转等业务,辽中片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在进境肉类、水果等指定口岸功能基础上,积极申建其他类别指定监管场地,提升口岸通关服务能力。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单一窗口”新功能推广应用,推进沈阳海关与综合保税区等主要海关监管场所实现数据交换,强化与大连海关、营口海关业务合作,推动海关报关、查验、放行等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提高区域通关效率。加强与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阿拉山口等边境口岸通关合作,提高沈阳中欧班列通关效率。

  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加快推动于洪蒲河物流基地中欧班列海关监管区域、集装箱作业区、集装箱拆拼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沈阳中欧班列年均开行1000列以上需求。健全运营网络,对外拓展面向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国家的国际物流网络,对内完善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物流网络,加快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推动“班列+综保区”“班列+冷链”“班列+跨境电商”等业务创新,培育中欧班列“国际商品展示展销”业态,建设中欧班列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枢纽经济。

  丰富国际物流业态模式。依托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空运输网络,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企业在日韩和俄罗斯等国家布局海外仓,构建轴辐式的跨境电商网络,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商物流运营中心,拓展欧洲、北美跨境电商业务。围绕铁西区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联动大连港、营口港等省内港口,开展公海、公铁国际联运,支撑沈阳外向型产业发展。围绕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依托综合保税区搭建零部件原材料国际采购和物流交易平台,为区域制造业提供一站式国际供应链服务。

  (七)创新发展智慧物流。

  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设施数字化、自动化改造,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营造智慧物流组织场景,夯实智慧物流发展基础。加大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推进智慧物流组织创新。依托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深入推进物流要素信息集成,统筹全市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共同配送、仓储等各领域资源配置平台,推动车货匹配、路径优化,提高运输装备、仓储设施使用效率。推进物流环节互联互通,打通全市物流资源配置链条,积累区域物流运行大数据并深度应用,高效开展干支配仓环节快速对接组织,提高物流整体运作效率。

  大力发展智慧供应链。搭建农业、制造业、商贸业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快产业物流大数据建设,服务生产快速响应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应用WMS(仓库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物流服务效率。支持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智能立体仓库、AGV自动引导车、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等智能化物流装备。鼓励龙头制造企业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推进物流信息系统对接,促进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

  (八)推进绿色物流发展。

  加大绿色设施装备应用。推广新能源货运车辆,优先在城市配送、制造企业厂内物流等领域应用,逐步在区域分拨等领域使用,配套完善有关场站公共充电桩建设,降低运输配送碳排放。推动全市物流设施广泛使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推广仓库屋顶光伏发电、节水设备、冷库节能技术等。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包装循环共用,促进包装减量化和再利用。

  促进物流集约高效发展。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和功能,节约集约用地。推动物流、商贸、制造企业统筹应用标准化托盘、叉车、货架等,开展标准化管理,提高物流作业衔接水平。支持网络化高效运输组织,优化运输结构,持续推进“公转铁”,支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高效组织模式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

  (九)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加强龙头物流企业培育。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营造的网络化规模化运营环境,支持物流企业拓展网络业务,做大业务规模,鼓励优势企业围绕干支仓配功能协同和一体运作,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扩张发展,培育一批综合经营、有竞争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创建东北地区物流企业总部基地。

  引导专业物流企业做精做专。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物流企业,对接国家物流枢纽干支仓配平台化运营生态系统,做强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不同环节领域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接沈阳及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农业等供应链组织需求,挖掘物流细分市场潜力,做精特色服务,在汽车物流、大件物流、冷链物流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供应链物流企业。

  八、政策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建设沈阳国家物流枢纽和实现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调动全市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本规划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

  (二)完善体制机制。

  以提升发展统筹能力为导向,在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健全多部门参加的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物流内不同领域协同、物流与经济产业发展协同的重大事宜,强化沟通协商,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强化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在规划实施、重大设施建设、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建立市辖各区、县(市)物流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向市物流主管部门上报物流业发展信息。

  (三)改善营商环境。

  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物流制度成本,优化物流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不见面审批。加快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推动线上办理签注。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加强和规范收费管理,加大对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改革城市货运车辆通行的限制性导向,构建以促进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优化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推进通关便利化,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提高进出口货物提离速度。实施“互联网+网上稽核查”改革,推动海关监管场所间数据互通,提升通关效率。

  (四)加大要素投入。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物流用地保障能力,优先保障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设施建设用地。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

  (五)深化区域协同。

  以沿辽中南城市群、辽宁沿海港口和东北内陆城市等方向通道为重点,建立健全沈阳市与其他城市政府层面上物流政策沟通、管理对接协调机制,重点协商物流通道的开行管理,围绕多地联动组织、共同支持通道运营、加速平台化协作、促进要素便捷流动等,完善政策体系。依托沈阳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推动重要通道上平台企业间的业务协作,完善合作模式,加快骨干通道成网运行,以跨区域网络化物流服务促进跨区域城市间产业互动发展。

  (六)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物流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全市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研究制定对接国家社会物流统计要求、反映沈阳特点、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办法,加强统计数据分析,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开展《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进物流标准化,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开展企业间协商,加速形成符合沈阳特色的物流载具、装备、设施、管理标准。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密切联动市场需求,利用沈阳院校资源,优化学科设计与专业方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多领域、多层次物流人才培育能力。

  (七)加强组织实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规划总体推进,各相关部门和区县(市)根据本规划,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实施。建立规划落实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强化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动态跟踪,及时开展督查评估,提高规划落实质量。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指导规划科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