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规划纲要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部分)
时间:2006年10月25日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字体: ] 打印
市发展改革委 2006年10月25日

  五、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15.整合重点空间,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

  ——沈西工业走廊。东起铁西“三环”,西至辽中县城,南起浑河,北至秦沈高速铁路,规划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建设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一是加快建成铁西先进装备制造核心区,发挥合成组装、综合配套优势,以成套化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集中壮大数控机床、通用机械、重矿机械、输变电等装备业,加快培育核电和风电、燃气轮机动力、仪器仪表等装备业,建设国内领先的模具制造中心、铸锻工业特色园区,铁西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亿元。二是启动建设占地30平方公里的沈西化学工业区,初步形成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橡胶制品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把沈西工业走廊向新民和辽阳、鞍山、营口延伸,最终将其建设成为辽宁重要的工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大浑南地区。以浑南新区为核心,规划范围北至浑河,西、南、东至沈阳市区界,与本溪、辽阳、抚顺等3市接壤,规划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建设新城区、高新区、物流区。优先发展软件、芯片、通信网络等IT产业,加快开发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多媒体移动终端、数字娱乐软件等高技术产品,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依托桃仙空港新城建设,开发C系列支线客机、轻型公务机,研制民用、通用飞机发动机,建设我国主要的民用航空整机制造及维修产业基地,全市航空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统筹规划建设新城区,加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艺术中心等21个标志性、功能性重大项目建设,使大浑南地区成为现代化的文体中心、会展中心、航空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制出口基地及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沈北地区。依托辉山农业高新区、虎石台开发区、道义开发区和环北开发区,南起北三环、北至市区边界,东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边界,西至沈山铁路,规划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其中,沈北新区范围为沈北地区内蒲河以南区域,面积191平方公里。建设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及沈阳北部生态新城区。先期启动沈北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建成东西33公里开发大道,集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开发生物技术、花卉和种苗繁育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拉动全市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隆起带,并逐步向法库、康平延伸,成为东北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东部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区。东起沈抚市界,西至三环高速公路、农业高新区界限,南起浑河、北至农业高新区、新城子区界,规划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依托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建设东北地区风景旅游度假胜地。重点推进大型游乐场、雕塑园、建筑博览园等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拓展冰雪大世界功能,开发秀湖水上游乐项目,完成区域内浑河河道及滩地改造,形成沈棋路旅游观光带、浑河滨水休闲景观带、世博园特色景区、棋盘山休闲度假景区、森林公园景区“两带三区”空间形态和布局结构。

  ——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延伸南北“金廊”,双向突破“三环”,北联至北部开发大道,南拓至南三环路,全长25公里,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大都市形象展示区。在“一轴、四区、九节点”的核心区内建成百余座功能性、标志性建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沈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营销等中心,建设东北地区总部集聚地。深度开发东西“银带”,在全长42公里、17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成国内最长的水岸生态景观区。开发东部智慧城、城市新都心等五大功能分区,综合利用浑河滩地资源,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和休闲广场。

  16.优化特色空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功能各异的特色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金融业。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组织创新,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0家以上,推进商业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加快和平北大街金融产业发展,拓展沈阳产权联合交易所功能,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以产业金融为主包括资本金融在内的东北金融中心。

  ——中介业。适应拓展城市功能的需要,大力引进和发展法律、会计、评估、设计、传媒、猎头等中介机构,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以举办国际性知名展会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会展业,继续办好“制博会”、“农博会”、“科博会”、“文博会”等大型展会。

  ——物流业。围绕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推进新型工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东部东北大马路—沈海—东三环—深井子、南部浑南—苏家屯、西部张士—茨榆坨、北部望花—农业高新区—新城子等物流产业带。2007年前建成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到30家。

  ——旅游业。深度挖掘“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新乐遗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依照原有的皇城布局,改造沈阳路,打造清文化旅游区,逐步恢复皇城风貌。完善北市民俗娱乐区服务功能,突出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再现关东风情文化。加快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和“农家乐”旅游,进一步整合怪坡、陨石山、仙子湖、白清寨、五龙山等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商贸业。加大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力度,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中街地区以商旅文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建成东北最繁华的商贸“黄金街”;太原街地区建成高档次、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商贸区;改造西塔地区,建成具有浓郁韩国风情的繁华西塔城;加快提升东城商业区功能水平,建成以新兴业态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加快长江街、兴华街改造建设,建成多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加速提升北二路、东陵路汽车贸易街等特色街区的专业功能。结合地铁出站口和换乘站布局,搞好商业规划和开发。推进50个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改造、发展五爱市场,使之年交易额达到500亿元以上,培育发展中国家具城、中国鞋城等一批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大型市场。

  ——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基础、现代交易、公共信息、专业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培育50家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加速提升三好科技商业街专业功能,集中发展电脑、软件等信息产品贸易业,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技术服务与集散中心。

  ——房地产业。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需求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户型住房供应量,加快建设长白和于洪新城等现代居住区。到2010年,全市房地产转让年成交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

  ——社区服务业。以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为导向,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卫生保洁、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服务,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17.拓展区域空间,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建设。利用沈阳未来发展的六大重点空间,北联铁岭,东(南)联抚顺、本溪,南联辽阳、鞍山、营口,西联阜新,加强城际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信息等资源及优势产业的有效对接和整合,基本形成中心城市的开放式发展布局。带头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运作机制,推进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1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着眼于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成地铁一、二号线,2010年正式投入运营,开工建设地铁三、四号线,初步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建成沈康、沈彰等5条高速公路和京哈、昌法等10条干线、支线公路;打开“二环”,突破“三环”,新建6座跨河大桥和2条隧道以及新南三环高速公路,将原南三环路改建成大浑南第二条东西干道,配套新建北部、西部跨线立交桥。结合哈大客运专线建设,外迁苏抚铁路和沈阳站货场及企业货运专线,建成沈阳铁路枢纽东环线和沈吉线(沈阳段)复线工程,形成“外货内客”的环状枢纽新格局。规划扩建桃仙国际机场航站楼,逐步形成2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结合城市特点和历史文脉,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场街头雕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和地热资源,引进天然气、煤层气等高效能源,新增日供气量166万立方米;加强集中供热的热源建设与管理,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新建康平坑口电厂等一批重点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500兆瓦。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公共绿地等监管工作,健全城市管理法规规章,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城市管理水平总体上达到国内一流。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2个年产值70亿元以上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5个20亿元以上建筑企业;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科技创新,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率分别达到65%和50%。